李鸿雁:以“全人温度”筑牢老年慢病守护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李鸿雁:以“全人温度”筑牢老年慢病守护网

2025-09-09 15:30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成都京东方医院慢病管理中心的办公室里,一面墙的手写感谢信暖如初冬暖阳。李鸿雁主任医师指尖轻拂一封卷边信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字迹被摸得发亮——这是85岁李婆婆老伴儿的心意。桌上摊着本泛黄笔记本,扉页“每个老人都是有故事的孩子”一行字,记满患者细碎喜好:“陈爷爷爱喝虾皮粥,李婆婆记得《洪湖水浪打浪》,老赵曾是海军船长”。

从西部战区总医院30年军旅从医路,到执掌民营医院慢病中心,这位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的专家,以“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全人照护为核心,在高龄患者诊疗细节中,走出可复制的“银发守护之路”,其“呼吸-血糖双控”模式更获市级医疗成果奖。

从“治器官”到“护全人”:让医学看见“完整的人”

“老年患者要的不只是指标正常,更是有尊严地生活。”李鸿雁的初心,藏在30年前的抢救室。彼时她服务老干部,一位百岁老人因多器官衰竭昏迷,团队原计划上呼吸机激进抢救,老人枯瘦的手却突然攥住她的白大褂:“姑娘,别让我遭罪了。”

李鸿雁当即停手,红着眼召集团队:“先听老人的,再治病。”她牵头做老年综合评估:不紧盯“血氧必须98%”,先问护工“老人爱聊带兵往事吗”;不急于压心率,先让营养师熬老人爱吃的小米粥;护士每天留半小时,听老人讲“守边疆”的故事。最终老人未遭插管之苦,舒适延续8个月生命,临终前拉着她说:“谢谢你让我走得像老兵,不是病人。”

这份“看见需求”的初心,成了中心铁规:对坐轮椅患者,团队必俯身至视线平齐;和听力障碍的张爷爷沟通,先竖大拇指表认可,说短句停1-2秒;糖尿病老人血糖7.8mmol/L能遛弯买菜,就不硬压到6.1——“要能生活的指标,不是冷冰冰的数字。”

她推动的多学科协作(MDT),是多病患者的福音。针对慢阻肺合并糖尿病患者,她搭建“呼吸-血糖双控”模式:呼吸科定氧疗浓度,内分泌科调降糖药,营养师做蒸红薯配清蒸鱼食谱,康复师教床旁呼吸操。去年一位82岁患者,此前每月因呼吸衰竭急诊,如今半年没住院还能帮老伴浇花,家属送的多肉花盆上写着“谢谢让我家老头重拾生活”。

从“数据”到“生活”:把诊疗藏进烟火细节

“每一口饭都是治疗,每一次随访都是牵挂。”李鸿雁的“细节哲学”,全在笔记本里。

79岁陈爷爷曾因吞咽困难拒食,瘦到80斤。她带营养师、护士在食堂试了10多次:鱼炖4小时至能用勺子压成糜,蔬菜切得比米粒还小,撒上陈爷爷爱吃的虾皮。每天早上,护士提前半小时到病房,用浅口碗盛粥陪他吃:“今天的鱼是后厨特意留的活鱼,您尝尝鲜?”一周后,陈爷爷主动问:“姑娘,明天还能给我盛一碗吗?”李鸿雁在笔记本上画了笑脸,旁注“加半颗鸡蛋,观察食欲”。

李婆婆刚来时认不出老伴,整天发呆。李鸿雁从旧货市场淘来旧水壶、老收音机,让护士每天下午放《洪湖水浪打浪》——这是笔记本里“她年轻时爱唱的歌”。某天下午,李婆婆盯着搪瓷脸盆突然说:“这是我妈给的陪嫁。”接着轻喊“老头子”,老伴儿瞬间红了眼,紧紧握她的手。阳光洒在两人身上,李鸿雁悄悄别过脸抹了眼角。这类非药物干预,已让老人认知衰退延缓40%以上。

患者出院从不是终点。团队“三步随访”精准有序:护士按3天、14天、30天打电话,只问“喘吗?痰色?体重?氧流量?”;立冬前群发短信提醒“氧流量可调高1格,晨起喝温粥”;每月15号,门诊角落变“老病友加油站”,免费测血氧、教呼吸操。“你们比我孩子还上心”,成了老人们常说的话。

从“单打”到“联动”:为基层老人破局

“老年慢病管理不能单打独斗,要让好方法走进乡镇。”李鸿雁的破局思路,紧扣笔记本里“基层老人怕折腾”的痛点。

面对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她把微信工作群升级为“云诊室”:覆盖双流区3个乡镇,年服务超1200人次。村医上传血压、血糖截图后,后台自动整理成“一页纸时间轴”;每周一、三、五上午9-11点,老年科医师在线值守,4小时内分级回复(绿:续方案;黄:3天复查;红:立即上转)。去年冬天,农村王奶奶血糖飙到13mmol/L,村医在群里求助,刚下班的李鸿雁立刻回复:“停一顿降糖药,煮小米粥,半小时后复测。”数值降到9.2mmol/L那天,王奶奶的儿子送来自家种的橘子:“谢谢李主任,我妈不用跑市区了。”

培养年轻医生,她的“反向教学”很见效:让75岁以上“老病号”录3分钟视频,说说“怕医生说‘治不好’”“希望医生蹲下来说话”的心里话,入职医生必学。刚入职的小张曾习惯跟家属谈方案,看完视频后,主动蹲问80岁刘爷爷:“您觉得用药时间,跟遛弯习惯冲突吗?”实施半年,年轻医生与老人沟通投诉率下降60%。

她还贴着基层需求规划技术落地:智能手环试点半年,数据同步至“云诊室”,基层医生可直接调方案,已让慢阻肺患者急喘发作减少42%;设“失能初筛站”,65岁以上患者首诊必评,数据直连长护险认定;改建的10张“示范照护床”,已被武侯区2家社区医院借鉴。

以“陪伴”守终章:让生命带着体面谢幕

最动人的是李鸿雁的安宁疗护。今年3月,89岁退役海军老赵肺癌晚期,家属哭着要求插管抢救。她蹲在床边,握老赵的手问:“您这辈子最想再做件啥事儿?”老赵眼睛突然亮了:“想再当一次船长,看看军舰。”

团队立刻行动:用塑料板做简易舵轮绑在高流量氧阀上;康复师用VR下载军舰巡航视频;护士在加湿器加海盐,让病房飘着海风的咸涩;老伴儿带来老赵的旧军帽,轻轻戴在他头上。当VR里的军舰驶过海面,老赵手扶舵轮,指节泛白却稳稳发力,小声念叨“左满舵”——那是他年轻时的口令。24小时内,镇痛泵剂量减半,疼痛评分从8分降到2分。最后时刻,老赵笑着对老伴儿说:“这次,我把军舰开稳了。”

如今每天清晨,李鸿雁仍先到病房转一圈,看看患者餐食热不热,问问“昨晚睡得怎么样”,再回办公室和团队讨论方案。夕阳洒在感谢信墙上,她摩挲着笔记本扉页轻声说:“我们不过是让老人多些温暖,多些体面。”30年医者路,她没做惊天大事,却用“记笔记、熬粥、做舵轮”的小细节,诠释老年医学的本真——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份“成都方案”,正悄悄走进更多基层病房,为老龄化社会筑牢“生命防线”。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