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新家”解留守之困!遂宁4400余名留守孩子周末有了好去处
“我们有‘新家’了,终于告别了周末那种枯燥的日子啦!”周五下午,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西眉中学初一学生张宁没有像往常一样收拾行李离校,而是兴冲冲地奔进学校专为农村留守学生建立的“假日新家”。这样的场景,正在遂宁市118所寄宿学校中同步上演。而张宁的喜悦,道出了遂宁市4400余名农村留守学生共同的心声。
(遂宁市关工委执行主任蒋海斌一行看望寄宿学校的留守学生)
现状:
留守假日“三重缺”,民生难题待破解
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学生群体。这些孩子多由祖辈监护,受制于年龄、文化水平和健康状况,“隔代监管”普遍面临力不从心的困境。由此带来的,是留守儿童在假日期间不同程度出现的教育缺位、关爱缺位、监护缺位这“三重缺”难题。
孩子们周末无处可去、无人辅导、情感孤独,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外出务工父母对此忧心忡忡,频频向各方反映。这一关乎民生福祉、关系乡村未来的课题,引起了遂宁市教育、关工委及基层组织的重视。一场由多部门联合的深入调研迅速展开,旨在为孩子们找到一个安全、温暖、有益的周末归宿。
破题;
因地制宜建“新家”,“五位一体”织暖网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后,一个名为“假日新家”的破解方案应运而生。
遂宁市关工委联合教育、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本着“就地、就近、集中、方便”的原则,共同制发了《关于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和寒暑假托管活动的建议方案》。该《方案》旨在构建一个集思想引领、生活照料、兴趣活动、心理呵护、安全管理于一体的“五位一体”精品活动体系,为全市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丰富、优质的假日教育服务。
2024年9月,遂宁市率先在安居区西眉中学建立起第一个农村留守学生周末假日寄宿学校试点。“我们采取‘先行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开’的策略,奏好‘三步曲’:顶层设计‘搭台子’、暖心服务‘铺路子’、赋能培优‘竖梯子’。”区关工委执行主任马胜康介绍道。确保所有有需求的学生“愿入尽入”,彻底消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安居区西眉中学组织周末假日托管学生开展活动。)
暖心:
“校家社”协同育新人,多彩课程润童心
泥塑、陶艺、篮球、乒乓球、绘画、书法、中华武术、科学实验……在西眉中学的“假日新家”,15项兴趣活动课程丰富多彩,充满了欢声笑语。“以前周末做完作业只能玩手机,枯燥得很。现在我盼着每个周末的科学实验课!”寄宿班学生卢桂乐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
“周末寄宿制学校为‘校家社’协同育人搭建了至关重要的平台。”遂宁六中校长章林波深有体会。作为全市试点期间托管学生最多的学校,遂宁六中组建了一支70余人的专业化服务团队,涵盖行政管理、主班教师、特长辅导员、心理教师、生活管理和安保人员,用规范化、人性化的服务,让“假日新家”真正成为温馨、快乐、安全的港湾。
(遂宁六中组织寄宿学生开展围棋比赛。)
成长:
研学实践拓视野,厚植情怀助飞翔
遂宁市委、市政府积极号召,整合各职能部门与社会优势资源,致力于建立农村留守学生的长效关爱机制。各地的“假日新家”纷纷走出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实践活动,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更多养分。
(大英县关工委组织寄宿学生开展假日泥塑体验。)
在射洪市,市关工委会同寄宿学校关工委,组织周末假日托管研学活动,参观“3536”三线城、贺诚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在船山区,孩子们走进“遂宁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亲眼观看“AI航天器”发射演示、亲手操作无人机起降,科学梦想在此启航;在安居区聚贤学校,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农业产业园,讲解无土栽培、观察幼苗生长、动手采摘瓜果,农耕文化成为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在遂州外国语学校,科幻作家刘相辉带来“探索浩瀚宇宙”的文学盛宴,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船山区关工委在“遂宁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组织农村留守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成效:
百所“新家”暖童心,“银发智慧”献余热
截至目前,遂宁市农村留守学生周末寄宿学校已从最初的16所扩展至118所,覆盖学生人数从1006人增长至4400余人。越来越多的留守学生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025年3月31日,四川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道平一行在赴西眉中学调研时,对此项创新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陪同调研的遂宁市关工委执行主任蒋海斌表示:“‘假日新家’是一项暖心的民生工程,不仅创新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载体,而且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更给孩子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今后,我们将继续为全市留守学生建立更多‘假日新家’,贡献‘关工人’一份充满温情的‘银发智慧’。”
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守学生在这个“新家”中找回陪伴、快乐与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更加安心。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的是遂宁在基层教育治理和乡村振兴中的有益探索与温暖实践。(供稿方:遂宁市关工委 刘顺祥 代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