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四川 百部川扬 |一方茶馆,万里河山——《龙门茶馆》的微​光与伟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听四川 百部川扬 |一方茶馆,万里河山——《龙门茶馆》的微​光与伟力

2025-09-06 15:51

来源:红星新闻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抗战叙事习惯性地对准前线的枪林弹雨时,微短剧《龙门茶馆》却将镜头悄然拉回后方市井——成都一座氤氲着茶香的老茶馆。这部国内首部聚焦四川民众大后方抗战的方言微短剧,以其独特的“茶馆+抗战+微短剧”三重融合表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观众斟上了一杯滋味深沉的“家国茶”。

 

《龙门茶馆》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精妙的“茶馆微观叙事学”。剧集深谙“见微知著”的艺术真谛,将整个抗战大后方波澜壮阔的图景,浓缩于“龙门茶馆”这一方小小天地。故事开篇便是六人合围,举茶起誓的画面:“茶叶渣渣冲三道,还有味,四川人,死九回还要战,干!”豪迈的台词,将四川人的血性展露无遗。茶馆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公共空间,成为了观察抗战的独特棱镜。这里不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而是战时四川社会最真实生动的切片。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品实现了历史叙事从“英雄史诗”到“人民史诗”的视角转换。车夫、主妇、僧侣、学生——三十余位“泥土里长出来”的小人物成为了真正的主角。掌柜陈二哥的隐忍担当、老板娘红姑的泼辣血性、青年学子弃笔从戎的毅然、慧明和尚脱袈裟赴国难的决绝,再现川人“不退不让、共赴国难”的热血往事,共同构筑了“老百姓才是真英雄”这一震撼主题。作品拒绝宏大说教,而是通过“死字旗”的悲壮赠予、“盐工敢死队”的勇毅无畏、“川人捐资修机场”的众志成城、“同济大学内迁李庄”的明智果断等饱含体温的真实历史再现,将“川人从未负国”的壮烈誓言融入其中。这些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其默默奉献与牺牲,正是民族脊梁最坚实的部分。这种叙事民主化,也让历史回归到了它本来的面貌:由无数普通人共同书写的历史。

 

此外,《龙门茶馆》更以巧妙的方式,将地域文化提升为抗战精神的有效载体。剧中汇聚达州、自贡、宜宾等多地四川口音,“提劲打靶”“摆龙门阵”等台词幽默接地气,这些看似“地方性”的文化符号,非但没有局限其情感表达,反而成为民族精神最生动、最具体的呈现。当地方言说出“虚锤子,走!”时,当川剧高腔唱出悲壮之情时,地域文化不再是点缀的地方色彩,而成为了抗战精神扎根的土壤。这种文化表达,让宏大的爱国情怀有了可触摸的温度、可辨识的面孔,真正实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艺术理想。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龙门茶馆》的微短剧形态(33集,每集仅2分钟)展现出强大的传播优势与情感穿透力。每集短短两分钟的容量,迫使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对白都必须承载足够的情感重量与叙事信息。它突破了传统抗战剧的宏大篇幅门槛,以高度凝练的叙事、紧凑的节奏和强烈的情感浓度,精准切合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碎片化观看习惯。事实证明,“短小精悍”丝毫不减其情感深度,反而因其极致的情感浓度,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心理穿透力。寥寥数分钟,便能唤醒沉睡的家国记忆,让历史不再冰冷遥远,而是成为可感可触、引发强烈共鸣的集体回响。近2000万的平台热度证明,当历史以如此亲切、凝练、充满情感张力的方式呈现时,年轻人不仅愿意接受,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这种“轻量级形态、重量级内涵”的创作模式,为历史题材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解决方案。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抗战叙事:不以篇幅论轻重,而以真诚动人心;不以说教传道理,而以故事载精神。

 

《龙门茶馆》的袅袅茶香中,升腾着属于一个民族的血性与韧劲。它不仅是对350万御敌川军的深情缅怀,更是对3000万后方民众不屈脊梁的崇高礼赞。这方小小的“龙门”茶馆,以其独特的微光,照见了历史的深邃,也照亮了微短剧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无限潜能——它以市井的烟火气为引,以平民的热血为薪,煮沸了那壶永不冷却的家国情怀,让“川人从未负国”的呐喊,在新时代的观众心中,依然滚烫如初。

【责任编辑:杨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