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阀门”濒临崩溃微创小切口完成高难“换瓣”
年仅40岁的刘先生(化名),正值壮年,却在一次常规体检中收到了命运的“突袭”——心脏彩超结果显示:主动脉瓣脱垂伴重度反流,心脏射血分数(EF值)低至41%,远低于正常水平,心脏已不堪重负。
幸运的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通过一场微创小切口手术,成功为他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不到一周即出院,让刘先生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接下来,请与“墨墨”一起探寻这看似顺利的康复背后,医护团队究竟有着怎样的技术实力,能让如此复杂的手术变得“微创且高效”呢?
心脏的“单向阀门”失灵
主动脉瓣相当于心脏最关键的一道“单向阀门”,一旦发生脱垂和重度反流,就会导致泵出的血液大量回流,心脏不得不超负荷运转。随之而来的,是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风险急剧上升。拿着诊断书的刘先生,一时间不知所措:“我才40岁,怎么会突然面临这么大的心脏危机?”
无需开胸
单孔完成高难度“换瓣”
面对刘先生的病情,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第一时间组织会诊。传统主动脉瓣置换创伤较大、恢复较慢,有没有更优方案?
经过对刘先生病情的周密评估,团队最终决定施行“胸骨旁小切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微创术式,手术切口小,仅有一个操作孔,无需劈开胸骨,无需切断肋骨,极大保留胸廓完整性。但手术难度也随之陡增:在极小的视野和操作空间中完成精细的瓣膜置换,如同通过“钥匙孔”完成一场精密维修,对外科团队的技术与配合提出了极高要求。
手术台上,程力剑副主任医师、李金泽主治医师、徐铁伟医师团队配合默契,凭借丰富经验和稳定手法,在有限空间中精准操作,成功将机械瓣植入到位。随着新“阀门”开始工作,心脏负荷即刻减轻,血液恢复有序流动。
术后一周重获“心”生
更令人惊喜的是术后恢复进程:手术当天,刘先生就拔除了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术后第二天,顺利转回普通病房;不到一周时间,各项指标符合标准,他成功出院,重启人生。
“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是市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微创心脏手术领域技术实力的体现,更彰显了团队以患者为中心,不断追求精准、微创、高效治疗的理念。
供稿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