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风景,看得见的关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主题展览《看不见的风景》正式开幕
在我国,大量精神障碍者不仅承受着疾病之苦,更长期遭遇社会误解与歧视,仿佛置身于“看不见的角落”,成为被忽略的风景。他们融入社会困难重重,亟需完善的社区康复体系与更为广泛的公众理解和支持。
为此,成都市锦江区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运营的锦华路街道复元驿站与牛市口街道复元驿站,在中国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共同策划推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主题展览《看不见的风景》,并于今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览旨在打破偏见之墙,通过艺术与影像的独特语言,将康复者的内心世界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对话,引导公众走近他们的情感、挣扎与希望。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展示,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倡导与公众教育,旨在呼唤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传递温暖有力的现实关怀,推动精神健康议题融入城市公共生活。展览选址于成都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山下·文明里”,寓意着精神健康倡导正逐步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走进更多市民的日常生活。
此次展览是锦江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一次重要公众倡导实践,旨在通过沉浸式布展、多感官参与与真实表达,引导公众走近精神障碍者的“隐形风景”,理解精神困扰背后的真实体验,在互动中共建精神健康友好型社区。
沉浸式动线设计,开启一场与“心”的对话
展览设置“镜子之门”“心灵迷宫”“真实的声音”“科学与真相”“心灵花园”“同行者档案”六大主题展区,配合“心理小站”“沉香空间”“慢慢好·手作集”等辅助体验模块,构成一条环环相扣的心理探索路径。
观众可沿着展览动线,逐步感受精神障碍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困扰与社会阻力:在“心灵迷宫”中体会那种在情绪与现实中反复拉扯、找不到出口的状态;在“真实的声音”中,不仅可以聆听康复者讲述幻听、孤独与复元的经历,也能听见社工们记录下的陪伴与思考,那是另一种沉默的支持与深情的专业表达;在“科学与真相”板块中,通过真实资料与互动装置理解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如动作迟缓、身体不适等常被忽视的副反应。
展览鼓励观众用身体与情感靠近“看不见的风景”,在有限空间中建立无限的共情可能。观展手册的印章收集机制也使每一段体验被记录、被尊重,完成全程体验后兑换“心灵急救包”一份,让一次展览之行成为一次温柔的自我照顾。
多元疗愈体验,回应多层次精神康复需求
为拓展公众参与深度、延展展览倡导意义,《看不见的风景》在开幕当天同步启动首场互动活动,并将在后续两日持续推出系列精神卫生主题配套体验。配套活动聚焦心理科普、身心疗愈与家庭支持等多个维度,旨在回应不同人群在精神与心理健康方面的实际需求,帮助公众理解并亲身体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的常见训练方式。
今日,一位正在康复中的精神障碍人士首次以“体验引导师”的身份参与公共活动,在展览现场设立“作业疗法体验区”,带领观众使用扭扭棒进行创意手工制作。作业疗法是精神康复中广泛应用的核心干预手段,常用于训练康复者的专注力、手眼协调、精细动作及任务完成能力。通过一项项具体、可完成的操作任务,康复者能够逐步建立起生活节奏感与内在掌控感,进而稳定情绪、促进认知恢复。本次开放式体验不仅展示了康复者真实的能力与社会价值,也让公众更直观地理解康复训练背后的科学逻辑与人文温度。
此外,展览还将在本周末(8月23日至24日)陆续推出多场面向公众的疗愈式体验活动:
在知识普及方面,社工团队邀请心理健康、亲子关系等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围绕精神康复、情绪调节、压力应对、家庭沟通等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享,引导公众建立基础心理调适意识;在身心疗愈层面,将设置音乐疗愈与正念练习区,参与者可在旋律与引导中放松身心、学习日常减压技巧;而在家庭支持方面,特别推出的“亲子团体辅导”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支持性小组,帮助家长与孩子共建情绪语言系统,增强理解力与应对力,提升家庭内部的心理支持力。
通过一系列可感知、可转化的参与形式,展览所传递的精神康复理念正逐步延伸至更广泛的人群和生活场景之中,构建起更具连接性、可进入性的心理支持生态,也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在社区落地与公众倡导中探索出更多可能路径。
从理解“他们”,走向照顾“我们”
展览首日吸引了大量居民、学生、精神健康关注者与专业人士前来参观体验,现场交流氛围温暖而专注。许多观众在与工作人员交谈中表示:“第一次真正理解‘复元’是什么意思”、“原来精神障碍并不遥远,也许我们身边的人,甚至自己,也曾陷入类似的困境。”
不少参观者驻足在“真实的声音”区安静聆听,也认真阅读“科学与真相”中关于疾病科普,常见误解与药物副作用的展示资料。一位年轻观众在离开展厅前轻声说:“看了这些之后,突然觉得,也应该多照顾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
展览所呈现的,并不只是精神障碍人士的个体经历,更映照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情绪起伏与心理压力。在这里,精神健康不再是“他者”的问题,而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组成。这场展览,正悄然推动着公众意识从“看不见”走向“被唤醒”,从理解他人走向照顾自己。
推动公众倡导,助力精神康复服务走向融合
《看不见的风景》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锦江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一次重要探索实践,由复元驿站面向公众策划实施,集中呈现了精神康复服务在社区层面的延展与融合。通过此次展览,社工团队突破了“精神障碍只能在专业机构中被讨论”的传统边界,将专业内容转化为贴近日常的感知体验,也让康复者从“接受者”转变为“表达者”与“参与者”。展览所呈现的,不仅是康复过程中的困境与努力,更映射出每个人心中可能存在的脆弱与渴望理解的声音——它不仅传递知识,更在悄然营造一种更包容、更理解、更有支持力的社会氛围。
对复元驿站而言,这不仅是服务内容的一次延伸,更是将“复元”理念转化为公众语言、融入社区语境的实践尝试。通过这一平台,社工团队不断探索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从“个体支持”走向“社会理解”的路径,期望让更多公众看见。
复元驿站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持续整合专业资源、优化社会动员机制,进一步深化“宣传教育—融合实践—公众倡导”的服务路径,推动锦江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更加可及、可感、可共建,让“复元”不仅是专业术语,更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温柔而坚定的集体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