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金口河迎春村:150亩猕猴桃迎丰收 产业赋能绘就乡村致富图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乐山金口河迎春村:150亩猕猴桃迎丰收 产业赋能绘就乡村致富图景

2025-08-29 16:19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良田沃野翠云稠,金果盈枝庆稔收。眼下正值猕猴桃成熟上市季,金口河区和平彝族乡迎春村的150余亩猕猴桃迎来大丰收。连日来,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穿梭在果园里采摘、搬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又喜悦的丰收景象。

(迎春村红星红阳猕猴桃拍摄:熊秋敏)

走进迎春村的猕猴桃园,茂密枝叶间,一颗颗圆润的猕猴桃透着诱人的光泽。果农熊朝友和家人正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果实摘入桶中,脸上满是笑意:“这些猕猴桃都是我们精心照料的,用的是有机肥料,吃起来清甜细腻,营养价值也高。”

早在 2016年,迎春村结合自身发展需求锚定特色产业方向,在金口河区委、区政府的统筹指导下,成功引进红星红阳猕猴桃品种。随后,乡政府和村“两委”主动跟进,提供全程服务与技术帮扶,村里30余户村民率先鼓起勇气“敢吃螃蟹”,带着探索精神开启了试种之路。从改良土壤、管护幼苗到防治病虫害,村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种植技术逐渐成熟,当初的“试验田”慢慢扩展成连片的“希望园”。经过多年培育,迎春村猕猴桃产业去年实现批量产出,今年更是进入全面丰产期,预计年产量可达30万斤,特色种植产业正式迎来“收获季”。

(熊朝友开心地提着一桶猕猴桃拍摄:熊秋敏)

“我家种了10亩猕猴桃,目前已经摘了5000斤,卖了3万元,预计这次能收2万斤。”熊朝友算着收成,笑容格外灿烂。猕猴桃产业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路,还吸引了不少在外务工人员返乡。曾经的“空心村”重新有了烟火气,乡村发展活力渐浓。如今,返乡村民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在果园从事种植、管护、采摘等工作,还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额外收入,生活过得踏实又安稳。

(杨禄兵正在采摘猕猴桃拍摄:熊秋敏)“两委”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老人没人照顾。如今在村里的猕猴桃园干活,一天能挣100多块,还能帮着打理自家果园,日子比以前踏实多了!”村民杨禄兵一边分拣猕猴桃,一边诉说着如今的生活变化,眼角眉梢满是满足。

随着猕猴桃产量逐年增加,“种得好”之后“卖得好”成了新的挑战。虽然眉山、乐山等地的收购商常上门批量采购,但丰产旺季时,单靠传统批发渠道仍难以消化全部产量,销售压力成了村民的心头事。

(迎春村村“两委”邀请本地主播直播销售猕猴桃拍摄:熊秋敏)“两委”为解决销路问题,迎春村村“两委”主动谋划,瞄准数字经济,为村集体申请开通了专属抖音账号。工作人员拍摄猕猴桃生长、采摘、分拣的田间实景短视频,直观展示果实品质;还邀请本地主播走进果园开展“助农直播”,用接地气的讲解和实时互动,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村里的猕猴桃。这个抖音账号刚开通不久,就帮助村民卖出了2万斤猕猴桃,有效缓解了销售压力。

“抖音传播力真强,很多网友看了视频就下单。我们还会在上面分享猕猴桃的食用方法和储存技巧,让大家更好地品尝我们的果子。”迎春村文书廖邦林介绍道。除了线上销售,村“两委”还积极联系线下商超、企业、旅行社,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如今,村里的猕猴桃订单不断,村民的辛勤付出有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多亏村‘两委’帮忙,不然这么多猕猴桃真不知道该怎么卖。”一位村民感激地说。

(村民正在挑选猕猴桃拍摄:熊秋敏)

从田间的丰收景象,到村民的幸福笑容,再到多渠道销售的有力支撑,迎春村的猕猴桃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推动猕猴桃种植标准化、品牌化,让这颗‘金果子’结出更多致富果,点亮乡村发展新未来。”廖邦林说。

迎春村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正是金口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金口河区依托独特的气候、土壤资源,以点带面推进特色农业全域布局,不仅培育出猕猴桃这样的优势品种,还因地制宜发展蓝莓、枇杷、蜂糖李等多元水果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下沉、电商赋能,金口河区让“一村一品”串联成“全域多链”,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秀美的画卷,正在这片山水间徐徐展开。(供稿:金口河区委宣传部 熊秋敏 马紫萝)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