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特别报道|99岁老人跨越生死线:四川达州市中心医院以专业与温情书写生命答卷
在2025年8月的中国医师节期间,一场特殊的致谢仪式在四川达州市中心医院温情上演。99岁的老人张某在家人搀扶下,将绣着“妙手回春救危殆,仁心济世暖人心”的锦旗与亲笔感谢信,郑重赠送到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手中。两个月前,这位即将迎来百岁寿诞的老人因脓毒性休克陷入深度昏迷,生命体征濒临极限;如今,她已经能笑着与曾孙女击掌玩闹,在阳光下听孙辈讲述趣闻。这场跨越生死的生命奇迹,不仅是达州医者献给医师节的珍贵“答卷”,更彰显了基层医疗团队“以生命为重、以患者为中心”的使命担当。
时间回溯至2025年5月13日,张老家中本是四代同堂筹备百岁寿诞的温馨场景,突发的脓毒性休克却瞬间击碎喜悦——不足35公斤的瘦弱身躯陷入昏迷,被紧急送入达州市中心医院ICU时,身上插满治疗管线,监测仪上跳动的数字牵动着全家的心。“高龄+多器官衰竭+极度营养不良”,当这些标注着“低存活率”的关键词摆在面前,即便从美国赶回的医学博士女婿,也难掩焦虑,甚至暗自担忧地市级医院能否应对如此复杂的病情。
“达州700万父老的健康托付,我们必须扛得住!”重症医学科主任的坚定表态,成为照亮家属心中阴霾的第一束光。ICU内,ECMO、床旁超声等先进医疗设备迅速投入使用;医院近年打造的“黄金一小时”急救体系即刻启动,多学科专家第一时间集结会诊,从诊疗方案设计到救治流程细化,为老人搭建起坚实的“生命防线”。这份底气,源于医院对重症医学领域的深耕——重症医学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科室文化墙上“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的铮铮承诺誓言,正是团队始终坚守的行动准则。
救治过程中,专业担当屡屡突破医学难关。面对老人复杂病情,团队量身定制“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这一因难度高、风险大被多数医院谨慎对待的方案,连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都称赞“敢于突破、精准专业”;当老人出现罕见抗生素耐药时,刘成医疗小组连夜查阅国际文献,次日便拿出三套精准备选方案,专业水准获得业界顶级专家的高度认可。24小时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医护人员每天两次开展跨学科病情讨论;为预防压疮,专门为老人定制悬浮气垫床——每一个决策与细节,都浸透着对生命的敬畏。
而医者的温度,更让冰冷的ICU充满暖意。为实施“调整给氧方式配合俯卧位”的治疗方案,医护团队需每15分钟调整一次参数,连续三天三夜守在老人床旁;每次做纤支镜,医生都会轻拍老人安抚:“婆婆别怕,我们慢一点来”;下班后的刘成大夫总放心不下,反复往返病房查看呼吸机参数、引流管细节,即便护士劝他休息,仍念叨“张婆婆病情不稳定,再看看”;吸痰前先焐热管子、护士主动帮老人梳头洗头、护士长每日俯身鼓励……这些“将心比心”的细节,让家属感慨“你们不是亲人,却比亲人更懂如何守护生命”。
如今老人康复出院,刘成大夫递来的手写卡片仍被家属珍藏——正面是清晰的用药时间表,背面标注着居家注意事项,连床扶手尺寸都细心提醒,落款处“张婆婆,下次过寿我来讨块蛋糕”的暖心承诺,更让全家人禁不住湿红了眼眶。在感谢信中,老人家属写道:“是医院筑起生命长城,是学科引领医疗精进,是医护创造生命奇迹。”
医师节的锦旗与感谢信,是患者对医者的致敬,更是基层医疗发展的缩影,恰与“医在达州”的健康愿景同频共振。近年来,达州市中心医院不仅以“黄金一小时”急救体系抢回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时间,更凭借“国家队”重点专科的硬实力与担当,打破“地市级医院治不好复杂病”的顾虑,让ECMO等先进设备、定制化诊疗方案扎根川东;从张敏老人跨越生死的救治,到日常里社区健康筛查、慢病管理的细致服务,越来越多达州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未来,达州医者将继续以专业为笔、以温情为墨,在守护700万父老乡亲健康的道路上,让“医在达州”从愿景变为更多人可感可及的现实,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坚实的基层力量。
(供稿 达州市中心医院宣传统战科 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