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科技赋能 传统养殖变身“智慧生产”
8月26日,记者走进位于高县蕉村镇龙潭村的高县劲松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养鸡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占地80多亩、矗立着4个标准化养殖棚的建筑群。在这里,养鸡早已不是“靠人工喂料、凭经验管理”的传统活计,而是一场由科技全程“掌舵”的精细化生长管理。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智能环控系统,鸡舍里的环境全靠它把控。”踏入养鸡核心区,饲养员刘香翠正站在鸡舍外的控制面板前专注操作。屏幕上,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指标清晰显示,一旦指标偏离,系统就会自动调节通风、升温或降温设备,确保鸡群始终生活在最适宜的环境中,不仅提高了鸡的产蛋率,还大大降低了鸡群患病风险,保证了鸡蛋的品质。
推开鸡舍大门,暖黄的灯光下,一排排智能鸡笼整齐排列,宛如一条条流水生产线。悬在鸡笼上方的“喂料小车”沿着料槽匀速前行,将混合均匀的饲料精准铺洒。“以前喂鸡,每天提着饲料桶来回跑,一人顶多管5000到6000只,累得直不起腰。”刘香翠笑着说,现在只需把玉米、豆粕等原料倒进储料仓,配料设备和传送带就会自动完成混料、送料,一人轻松管理5到6万只鸡,效率直接翻了10倍。更省心的是,系统还能根据鸡群日龄调整饲料配比,让每只鸡都能“精准干饭”,长得又壮又健康。
鸡笼下方的“高科技”更让人眼前一亮。刚产下的鸡蛋,顺着倾斜的托盘滚落到鸡笼前的履带上,经过毛刷轻轻擦拭掉表面浮尘后,再排队坐上“电梯”进入主传送带,直奔场外的包装车间。整个过程看不到一名工人弯腰捡蛋。“传送带 24小时不停转,鸡蛋从产出到运走,全程不落地,既卫生又省劲儿!”刘香翠的语气里满是轻松。
跟随鸡蛋的“脚步”来到包装车间,这里又是另一番忙碌景象。工人们正快速将通过机器初步分拣的鸡蛋,进行再次分拣,装进印有“劲松鸡蛋”字样的包装盒里,旁边的货车早已准备就绪,等待把新鲜鸡蛋运往宜宾各地。
“目前,我们存栏蛋鸡有11万余只,高峰期每天能收10万枚左右鸡蛋,育雏室里还饲养着6万只脱温鸡苗,后续养殖规模不用愁。”看着传送带上源源不断出来的鸡蛋,公司负责人姜劲松笑着揭开了背后的“产量密码”。这些鸡蛋除了供应宜宾市内各大超市、食堂、蛋类制品厂外,也因稳定的品质,成为学生营养餐的固定蛋源。谈及效益,姜劲松更是喜上眉梢,“今年上半年,单龙潭村这个养殖点,包含脱温鸡苗和鸡蛋销售就有1000多万元,加上企业在整个宜宾市内的养殖和销售布局,现在总营收已经达到 5000多万元,今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肯定没问题。”
顺着姜劲松的手指方向望去,养殖棚旁的一间空厂房里,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已经悄然展开。“下一步,我们计划要在这里建加工车间,把新鲜鸡蛋做成皮蛋销售。”他解释,宜宾本地对皮蛋的市场需求不小,自己加工既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也能减少鲜蛋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把“蛋产业”的链条拉得更长,让效益再上一个台阶。
从“1人喂5千只”到“1人管5万只”,从“凭经验喂养”到“智能化精准控产”,从“只卖鲜蛋”到“延伸皮蛋加工”,科技赋能农业的力量,不仅让养鸡彻底告别了“脏、累、差”的旧标签,更让农产品从“养得好”向“卖得好、附加值高”稳步迈进,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满满的科技活力。(供稿方:高县融媒体中心 罗景萍 曾子轩 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