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苍县:多元路径绘就振兴画卷
8月24日清晨,在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水磨镇的乡野间,收购商赵文杨的货车停在银杏树下,村民们正将新采的银杏叶码放整齐;春笋村的黄葵田里,贾兴中弯腰查看植株长势,身后是连片的黄色海洋;广福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内,退休干部赵怀周轻抚黄精叶片,向农户讲解管护要点……这样的丰收图景,正随着水磨镇探索的助农增收新路径,在山乡持续铺展。
瞄准“产业薄弱、销路单一、主体分散”等痛点,水磨镇以“链上发力”延伸产业链条、以“头雁领航”激活内生动力、以“自主造血”培育增收动能,正构建起“收购带动、龙头牵引、群众参与”的多元助农体系,让“山货”变“金货”、“坡地”变“沃土”、“老把式”变“新农人”。
链上发力:小叶片串起增收“黄金链”
“老孟,这筐叶子色泽好,按每斤2元收!”桥板村银杏林里,收购商赵文杨指着磅秤说道。65岁的村民孟玉金擦了擦汗:“以前银杏叶当柴烧,现在文杨上门收,咱在家门口就能卖钱。今年我家3亩银杏林,能多赚8000多块!”
作为水磨镇最早一批从事中药材购销的“新农人”,赵文杨2021年返乡后,瞄准银杏叶药用价值,与四川某制药企业签订长期收购协议,以“企业+收购商+农户”模式,带动桥板村、火花村等5个村300余户村民种植银杏。他不仅免费提供树苗和技术指导,还承诺“保底价收购、随行就市加价”,彻底解决了过去“种得出、卖不掉”的难题。
头雁领航:荒坡地变身“聚宝盆”
春笋村的黄葵田里,贾兴中蹲在垄间,手把手教村民调整种植间距:“黄葵喜阳,间距太密容易通风差,影响产量。”这位曾在成都从事农产品销售的返乡人士,2017年回村后发现“村里坡地多、撂荒多,种植粮食收益低,但气候适合种中药材”,便流转120亩荒坡试种,当年亩均收益超3000元。消息传开后,他牵头成立“旺苍绿优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带动春笋村及周边3个村180户村民加入,黄葵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扩至500余亩。“黄葵浑身是宝,花瓣做药材、茎秆当饲料,企业直接到村收,咱只管种好就行!”村民贾朝明一边采摘一边算账:每亩地一年能赚3000多,比过去种玉米强多了。
在广福村,退休干部赵怀周则把目光投向了中药材。“咱村山高林密,适合种天麻、黄精这些道地药材。”2022年退休后,他一头扎进深山,带着村“两委”跑市场、学技术,流转3000余亩林地建成“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并引入农业专家定期指导。如今,基地里天麻、黄精、重楼长势喜人,不仅带动广福村200余户村民务工增收,还吸引周边檬子乡、大两镇的农户前来“取经”。“我家流转了3亩林地,每年租金3000块,在基地打工每月挣2000多,加上自己种了2亩天麻,去年全家收入超6万元!”村民唐刚益站在黄精大棚前,难掩喜悦。他告诉记者,自己靠种天麻脱了贫,现在还成了基地的“技术骨干”,带着10多户村民一起干。
自主造血:老把式变身“种粮能手”
百花村的坡地上,唐登亮正挥舞着锄头翻土,身后是他流转的150亩坡地。“以前这些地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种点玉米全靠天。”这位干了30年农活的“老把式”,2022年在镇农业服务中心指导下,采用“客土改良+集雨灌溉”技术,把荒坡改造成“良田”,引进优质玉米品种,当年亩产就达300公斤。“现在玉米能卖到1.2元/斤,我还搞了‘玉米+大豆’套种,一亩地多收300块!”唐登亮指着田间的玉米苗说,今年他打算再扩种50亩,还准备联合周边农户成立“粮油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把饭碗端得更稳”。
从“等靠要”到“主动干”,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水磨镇的助农路径正越走越宽。据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统计,今年以来,全镇已培育特色种植基地5个,带动2100余户农户增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一村一品’做文章,因地制宜,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让山乡的‘土特产’真正‘走出去、卖得好’。”水磨镇党委书记柳兰林表示。
夕阳西下,水磨镇的山路上,装满银杏叶、黄葵花的货车鸣笛启程;田埂边,唐绍红蹲在地里查看天麻长势,唐登亮擦着犁锄上的泥土,嘴角挂着笑。这一幅“山货出山、坡地生金、老乡增收”的生动图景,正是水磨镇用实干书写乡村振兴答卷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