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阆中:激发蜀道文化传承发展活力 提升蜀道文化影响力
8月26日,由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与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共同举办的“蜀道与诗礼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阆中市开幕。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四川等十余个省市高校的专家及青年学者齐聚蜀道重要节点——千年古城阆中,以开展一场成果发布、一场主旨演讲、四场圆桌会议、一个论文集、一场实地考场等系列活动,深入探讨蜀道历史变迁与诗礼文化的交融与共生,更好地激发蜀道文化传承发展活力,提升蜀道文化影响力。
研讨会现场。张晓东摄
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明洲教授在会上致辞:西华师范大学人文底蕴深厚,是国内较早开展蜀道研究的高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组织专家成立专门机构,率先开展蜀道及沿线方志档案、碑刻、写本等绝学冷门研究,于2023年在省委宣传部统筹指导下成立了全国首家蜀道研究院。学校深耕蜀道研究四十余载,始终秉持“深耕历史、守护文脉”的学术使命,致力于蜀道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在蜀道考古调查与研究、蜀道文献整理与研究、蜀道文学艺术研究。蜀道不仅是地理通道,更是诗礼文明的传播长廊。作为古代中国西部重要交通网络,蜀道是串联中原与巴蜀文明互动的线性文化遗产。诗礼文化作为儒家文化核心,沿蜀道传至西南,形成“文脉随路而行”的独特文明景观。本次研讨会以“蜀道与诗礼文化”为主题,汇聚了12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演讲、圆桌研讨及“实地对话”等形式,共同探讨文化传承创新之道。
会上,与会领导与嘉宾代表作了交流致辞;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正式发布了2024-2025年度南充古蜀道遗址调查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参会专家学者围绕蜀道与诗礼文化的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古蜀道上的阆中古城。张晓东摄
阆中境内留存的古蜀道。张晓东摄
本次调查首次对南充境内蜀道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科学摸底,取得多项突破性发现。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符永利介绍,此次总计调查道路200段,总长307.01公里,若加上嘉陵江、东河等水路则总长则达641.51公里,共记录沿线文化遗存169处,包括革命文物、驿铺、桥梁、关隘、古镇、摩崖造像、古树名木等,类型丰富、时代跨度大,清晰展现出蜀道作为“交通网络系统”的历史功能。符永利表示,南充是蜀道多条线路汇集的交通枢纽之地。东西向、南北向线路汇聚于此,是蜀道水陆咽喉之处。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来看,相关遗产数量较多,种类多样,保存较完整。
阆中境内的米仓古道。张晓东摄
肖家嘴古米仓道。张晓东摄
蜀道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阆中古城及蜀道更是展现巴蜀独特自然生态与多元人文底蕴的关键载体。阆中地处出川达蜀的水陆要冲,东道、米仓道、阆剑古驿道在此交汇,嘉陵江黄金水道环绕其境,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古蜀道交通体系,为阆中成为古代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美阆中。张晓东摄
近年来,为加强阆中境内古蜀道遗产资源的保护,阆中市融入“蜀道三国文化主题文旅风景道整体布局,全力推进“大蜀道”核心节点建设,实施“巴蜀文化暨古蜀道精品线路建设”,先后开展蜀道线路遗存修复、蜀道阆中馆建设、蜀道研究、蜀道视频拍摄、蜀道线路发布等工作,积极助力蜀道申报世界遗产,让千年蜀道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