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三江新区:AI 赋能,让生产数据“会说话”
在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生产车间工位的数字化升级已成为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的关键突破口。来自四川宜宾三江新区的四川祥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率先推出H8智能工位平板和ESOP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已全面覆盖生产线各工位,持续优化生产效率,推动企业生产能力实现显著跃升。
走进四川祥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每位产线工人前方都悬挂着一块电子屏幕——这正是四川祥承本地团队2024年自主研发的核心设备H8智能工位平板。该平板集成人脸识别、ESOP电子作业指导书、视频培训、案例教学、设备点检、安灯异常呼叫、上岗证管理等多元功能,实现多场景一体化应用。
“传统MES软件服务商往往只覆盖关键工序,却忽略了工位级的精细化管理。为便于自主调试流程,2024年我们实现了H8智能工位平板、ESOP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与MES的对接,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效率最优,也能精准匹配业务需求。”祥承科技智能制造业务负责人朱才华在与笔者交流时说。
据朱才华介绍,H8智能工位平板与ESOP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可实现数据推送、采集、质量溯源、管理及分析等全流程功能。对产线工人而言,这套系统犹如随叫随到的“智能工程师”,能实时提供教学指导、错误分析与在线点检服务。
“过去新员工接触新产品,需要IE工程师全程指导约一个半小时,现在借助ESOP系统,新员工通过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半小时内即可熟练掌握全流程操作。”四川祥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胡川说,更重要的是标准化指导消除了新老员工传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此外,H8智能工位平板与ESOP电子作业指导书还能基于所收集的数据,科学配置产线资源,实现人员、物料、生产过程的全方位追踪,实时监测生产流程并及时纠正错误,为产品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切线速度的提升最为显著。”朱才华介绍,过去切线需2小时,涵盖领资料、分发、确认等多个环节;如今系统将切线时间缩短至45分钟,相当于每次切线增加1小时有效生产时间,按每小时200件产能计算,直接带动效率与利润空间双重提升。
不仅如此,H8智能工位平板与ESOP电子作业指导书还具备智能安灯协同功能。员工遇问题时可通过一键求助,系统自动通过语音、看板甚至电话逐级通知工程、质量、仓库等相关责任人,将异常平均响应时间精确控制在5分钟内,极大减少了生产线停机等待时间。同时,借助 AI大模型分析员工技能图谱,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并基于工艺需求生成培训建议,进一步优化整体生产效率。
朱才华表示:“未启用这套系统前,生产数据难以留存和回溯;数字化系统将数据沉淀在服务器中,我们可按班组、产品、产线等维度进行追溯分析,挖掘数据价值,这对企业持续改进的意义不可估量。”
对企业而言,H8智能工位平板与ESOP电子作业指导书系统不仅是一套硬件与软件的组合,更是重构生产现场作业模式的生态化解决方案。它让每个工位都成为数字化节点,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真正实现制造过程的透明化、协同化和智能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供稿方:宜宾三江新区融媒体中心 李金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