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产妇命悬一线,多学科联手硬核修复
25岁的李女士(化名)刚刚迎来新生命的喜悦,却很快陷入了一场生死危机。产后不久,她开始持续高热不退,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她患有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已被细菌严重破坏。这一系列并发症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发生,将这位年轻妈妈推向死亡边缘。
但是,当死神尚未来得及展开黑翼,医生已提着生命的灯,悄然抵达。快跟墨墨一起了解让这位年轻妈妈重获新生的秘密吧!
命悬一线
年轻产妇遭遇“多重暴击”
这位年轻妈妈被紧急送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抢救。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心脏大血管外科罗勇主任团队会诊后发现,患者的病情极为棘手:患者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必须立即进行手术,但她伴有脑出血病史,意味着她无法耐受传统换瓣手术后必需的长期抗凝治疗,一旦选择换瓣,出血风险将如影随形。
“既要彻底清除感染病灶,修复受损瓣膜,又要规避抗凝带来的出血风险,这几乎是在走‘钢丝’。”心脏大血管外科罗勇主任、程力剑副主任团队在病例讨论中直言,传统换瓣手术在此刻行不通,而保守治疗又无法遏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进展,患者的生命仿佛悬于一线。
多学科攻坚
为生命寻找“最优解”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心脏大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感染科、超声科、麻醉科等多科室从心脏瓣膜受损程度、脑出血恢复情况、感染控制节奏等多维度反复推演。最终决定通过成形术修复瓣膜,既保留自身瓣膜功能,又避免长期抗凝。但这一方案对医生技术提出了极致要求:既要保证修复效果与换瓣相当,又要将手术创伤降至最低,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二次打击。
精准修复:
瓣膜成形术带来“新生”
手术过程中,医疗团队在食道超声的精准引导下,小心翼翼地清除心脏瓣膜上的感染病灶,利用人工腱索和特制成形环对受损的二尖瓣和三尖瓣进行精细修复。整个手术过程堪称“在刀尖上跳舞”,既要确保修复效果达到换瓣手术的标准,又要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术后第二天,患者就成功脱离呼吸机,心脏功能快速恢复,更令人欣慰的是完全避免了长期抗凝治疗带来的脑出血风险。
据心脏大血管外科罗勇主任介绍,这类复杂病例在全球范围内的救治成功率不足60%。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展现了我院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实力,更体现了医疗团队勇于挑战医学“禁区”的担当精神。经过后续精心治疗,李女士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现已康复出院,重新拥抱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