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精准识别,助力诊疗新突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精准识别,助力诊疗新突破

2025-08-18 16:5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医学的进步,往往源于临床中那些看似“异常”却蕴含着关键信息的发现。近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发表在《Frontiers in Medicine》上的一篇病例报告,详细记录了一例在直肠印戒细胞癌患者腹水中检出人芽囊原虫的罕见病例。

这一发现不仅为揭示癌症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潜在关联提供了新线索,更凸显了临床医学检验部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接下来,让墨墨带领您精准识别,走进人芽囊原虫的世界!

一、肠道屏障破坏:原虫“越界”迁徙的通道

人芽囊原虫是一种广泛寄生于人类大肠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相关研究显示,在发达国家,其感染率约为10%;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高达50%~60%。多数情况下,感染者并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受抑制的患者而言,人芽囊原虫可能引发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这位病例是53岁的女性患者,因“反复腹泻6个月,腹胀1个月”入院。

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腹腔内存在大量腹水,腹膜及膈肌可疑有转移灶。

肠镜检查发现:肠壁呈现环形病变,肠黏膜糜烂、充血、水肿,质地僵硬。

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直肠印戒细胞癌,且伴有腹膜、后腹膜淋巴结及膈肌转移。

在该病例中,患者体内的肿瘤破坏了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可能造成了微小穿孔或使肠道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原本栖息于肠腔的人芽囊原虫突破防线,进入腹腔引发感染。这一现象极为罕见,此前仅有个别案例报道。

二、感染叠加肿瘤: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肠道屏障的损伤以及寄生虫的迁移,使患者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患者反复出现严重的腹泻和腹胀症状,身体上的持续不适给其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频繁的腹泻导致患者体内营养大量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其虚弱状态,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三、精准识别:提供关键诊断依据

研究表明,人芽囊原虫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中的检出率相对较高。癌症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营养不良以及整体健康状况不佳等因素,可能增加其感染人芽囊原虫的风险。在该病例的诊断过程中,临床医学检验部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临床医学检验部对腹水样本进行了细胞学初步分析;随后,应用Wright染色技术,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了人芽囊原虫的形态特征;接着,对患者的粪便进行常规显微镜检查,再次检出该原虫。为了提高检出率,临床医学检验部还通过离心腹水、取沉淀制作薄涂片并进行Wright染色等技术优化手段,成功明确了腹水感染的病原体,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断依据。

尽管人芽囊原虫对癌症患者的潜在影响已逐渐受到关注,但其致病机制和最佳治疗方案仍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染色涂片的显微镜检查仍是多数实验室诊断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基础方法。然而,由于人芽囊原虫形态多样,在低载量时该方法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本病例研究通过优化传统的涂片染色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腹水样本,为诊断类似病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的不断发展,其为检测人芽囊原虫提供了更高灵敏度、特异性和可靠性的手段。在检测病原体的同时,还能鉴定其基因亚型,这对于流行病学研究和理解其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关注风险:检验与临床协作是关键

在癌症患者复杂的临床情况中,一个看似微小的感染源也可能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临床医学检验部作为临床决策的“眼睛”,通过专业的技术和流程优化,成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信息,充分彰显了其在疾病诊断链条中的重要价值。

精准诊断始于对细节的不懈追求,而改善患者预后则源于临床与检验的紧密协作。未来,临床医学检验部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持续创新,为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