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法治根基 护航高原发展——德格县司法局扎实推进“八五”普法工作
近年来,德格县司法局积极落实《德格县全民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以“五维聚力,九项行动”为纲,推动法治建设与高原特色、民族文化、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法治生态。
五维聚力 构建大普法格局
德格县认真制定并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明确“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服务”的原则,推动各部门协同合作。通过“党建引领聚魂、依法执政聚能、基层治理聚效、法治服务聚惠、人才聚智”的五维聚力模式,打造出一支坚守雪域的法治铁军。创新成立的“洞嘎波”宣讲团,下设五个小组共42名宣讲人员,任期五年,并配套奖励监督机制。宣讲团深入各片区、乡镇、学校、寺庙等地开展法治宣传,同时注重分层分类,大力培养乡村和寺庙“法律明白人”。目前,全县23个乡镇、162个村和3个社区已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825名,57座寺庙培养寺庙“法律明人”122名,实现了普法工作的全面覆盖。
创新宣传形式 提升法治宣传实效
打造特色普法品牌。创新推出“洞嘎波”普法宣讲团,首创普法直播栏目《普法解疑面对面》,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普法新机制,提升了群众参与学法的积极性。此外,采用微普法模式,每周五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小视频,宣传国旗法、道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截至目前,已制作普法微视频40期。
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大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精心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走廊(317走廊)、法治文化墙”等宣传阵地,设置126块法治宣传栏,将法律知识与文化景观相结合,让群众在休闲散步时就能轻松学习法律知识。
聚焦重点群体 增强普法针对性
关注青少年学法。积极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为青少年定制“开学第一课”,借助法治课堂、模拟法庭、法治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普法。
强化国家工作人员学法。将法治学习纳入国家工作人员培训教育重点内容,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法治培训、安排网上旁听庭审等方式,不断提升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推动寺庙僧尼学法。把寺庙僧尼列为重点普法对象,积极开展“法律进寺庙”活动。通过组织法律知识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提升寺庙僧尼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开展专项行动,提升法治成效
打造“党建红+司法蓝”党建品牌。以“党建红”引领“司法蓝”,促进党员工作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组建党员法治宣传小分队深入偏远农牧区,用藏汉双语传播法律知识。建立“党建+网格”工作模式,发挥党员在网格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
开展依法治理专项督查行动。由县委依法治县办牵头,每半年对各乡镇、部门进行“法治体检”,重点检查“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严格干部考核,通过自我总结、大会考核、民主推荐等环节,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目前,全县61所学校已全部完成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配备工作,配备率达100%,累计开展法治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3660场次。
开展社区矫正“敲门”行动。对辖区在册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全覆盖走访,重点排查风险隐患,掌握思想动态,解决实际困难,实地走访率达100%。
开展“普法进万家•藏汉双语行”行动。实施普法责任“清单化”,运用“互联网+”普法模式,开设《普法解疑面对面》栏目;采取“微”普法模式,打造微阵地普法。
开展“雪域和事佬”行动。各乡镇司法所和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发挥“卡达嘎波”品牌效应,“八五”期间开展矛盾纠纷摸排2000余次,调处人民调解案件230件,化解率100%。
开展法律服务“惠民暖心”行动。整合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律师、公证等资源,依托5个中心司法所建立5个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162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借助“12348”四川法网和“掌上德格”远程系统,建立德格县法律服务微信群,构建全业务、全时空的立体式法律服务网络。通过“线上线下”法治宣传,已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3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75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件。
开展合法性审查“规范提升”行动。一方面,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要求各部门出台行政规范性文件及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前,由县司法局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政府行为合法合规。另一方面,突出审查重点,加强备案管理,严格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及备案审查制度。2021年以来,该局向县政府及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备规范性文件20余件,备案率100%,维护了法制统一。
通过一系列的亮点和特色举措,德格县司法局全面推进“八五”普法工作,有效提升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建设法治德格、平安德格、和谐德格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也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