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载从医路 一片丹心映杏林——记西充县中医医院李晓川荣获南充市“从医三十五年奉献奖”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十五载从医路 一片丹心映杏林——记西充县中医医院李晓川荣获南充市“从医三十五年奉献奖”

2025-08-14 16:43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在南充市卫生健康委的表彰名单上,西充县中医医院心脑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晓川的名字,与三十五年时光连在了一起。这份荣誉,是对一位医者从青春到华发,始终未曾离开基层岗位的朴素记录。

选择,为这方乡亲

1987年,李晓川从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毕业。彼时的西充县中医医院,作为一家县级医疗机构,条件远不如今。面对简陋的诊室和乡亲们期盼的目光,他留了下来。“这里更需要医生。”一句简单的心声,成了半辈子的扎根。他深知,在这里,医生承载着县域百姓沉甸甸的健康托付。

诊室里的光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晓川的诊室,是许多西充人健康记忆的一部分。清晨,他习惯早到,梳理病历;诊脉时,他指下凝神,倾听患者每一句诉说;面对疑难,案头翻旧的医书与最新的医学期刊并立,他思索着如何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知识更好地结合,为眼前的乡亲寻找更稳妥的诊疗方案。数十年间,经他诊治的患者难以计数,那些叠起的病历档案,是岁月无声的见证。同事们说,李医生看过的病人,他总能记得几分。

当急诊铃响起

一个夏夜,李晓川刚处理完一批病人,电话骤响,独居老人突发胸痛,意识模糊,正被邻居送来。

李晓川撂下泡好的方便面,抓起听诊器冲下楼。老人到院时面色青紫,血压难测,监护仪波形紊乱。

“快!开放静脉,高流量吸氧,吗啡静推!”他声音沉稳,指令飞快。设备有限,他迅速判断主动脉夹层为高危风险点,必须稳住生命体征,同时紧急联系转诊。

转运风险巨大,却是唯一生路。他紧盯监护仪,手指搭在老人微弱的脉搏上,汗水湿透后背。一边指挥用药,一边用最简洁的话安抚患者邻居:“我们在抢时间稳住他,马上转去大医院,有希望!”

救护车消失在夜色中时,天已微亮。几天后,老人女儿红着眼找到他,深深鞠躬感谢。他扶起她:“人救回来就好,是大伙儿一起抢回来的时间。”这样的与“死神”抢人、守护生命通道的夜晚,在他三十五年里,已经数不清有多少回。

非常时刻的担当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作为西充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及县中医医院防治专家组组长,李晓川义无反顾投身抗疫前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带领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奋战。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县域防控方案,他深入研究政策指南,结合本地实际反复推敲论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医院迅速建立起规范的发热患者接诊、筛查、隔离流程和工作体系。

李晓川(左二)

那段时期,他既要参与全县疫情防控救治决策,又要负责院内防控的具体落实。奔忙于发热门诊、隔离病房之间,督导防控措施执行,指导医护人员防护,为患者提供诊疗。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他参与会诊新冠肺炎相关病例200余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150余个,组织参与医护人员培训千余人次。

李晓川(右一)

一次,一名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李晓川穿上防护服,深入隔离病房仔细诊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准确判断为急性哮喘发作,及时施治,患者症状迅速缓解。当他脱下被汗水浸透的防护服,脸上勒痕清晰可见。

“多问一句,多学一点”

时光荏苒,李晓川把更多目光投向了年轻人。查房时,他总爱提问,引导年轻医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诊断”;病例讨论,他鼓励大家大胆发言,在争论中明晰思路。他常说:“医生这个行当,面对的是生命,容不得半点含糊。多问一句,多学一点,对病人就多一分把握。”经他带教的医生,如今不少已成为科室的中坚。

三十五年,未曾离开

如今,西充县中医医院早已旧貌换新颜,当年一同毕业的同学,有的去了更大的平台。问及李晓川为何坚守,他的回答依然朴素:“习惯了,这里的乡亲,这里的病,都熟悉了。”

三十五载寒暑,他诊脉的手指或许添了皱纹,但那份专注未曾改变。这份“南充市从医三十五年奉献奖”,映照的并非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一位普通医者在平凡的医院里以专业、尽责与持守写就的长卷。在长卷上,是日复一日的门诊,是夜半时分的急诊,是疫情下的奔忙,更是对“医生”二字最本分的诠释——守护生命,无论何时何地。(供稿方:西充县中医医院)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