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老人带“小孔”康复出院 微创技术破解高龄手术难题
8月13日,82岁的万爷爷(化名)走出成都京东方医院时,胸前微创切口已结痂。这个曾被肺肿瘤和冠心病、高脂血症缠上的老人,脚步稳健,家属手里的病历本上,还留着半年前“肿瘤可能性大”的诊断记录。“原以为这么大年纪熬不过这关,现在能走着出院,真是托了医生的福!”家属的感慨里,藏着8月1日那场历时2小时33分钟的高难度微创手术。
高龄患者的“手术困局”
万爷爷的身体像一本写满岁月痕迹的记事本:82岁高龄,冠心病史多年,血脂常年偏高。半年前体检,左上肺发现一个孤立结节,PET-CT提示“肿瘤可能性大”——手术成了唯一能阻断病情的办法,但风险显而易见。
“老年人的肺就像用久的气球,弹性差、一碰就容易破;加上冠心病,术中血压稍微波动,都可能出危险。”主刀医生魏秀波记得术前评估时的纠结:肿瘤藏在左肺上叶尖后段,位置深;不切,癌细胞可能扩散;开胸切,创伤太大,老人未必能扛住术后恢复。
多学科评估会上,心内科、麻醉科、影像科的医生们反复盘算:心内科确认老人的心功能能“扛”住手术;影像科用三维重建给肿瘤画了张“精准地图”;麻醉科定下“稳血压、控心率”的方案。最终,大家决定用胸腔镜微创技术完成手术,“就像在脆玻璃上雕花,得又准又轻”。
2小时33分钟的“毫米级攻坚”
8月1日在心胸外科乔军选主任的指导下,手术正式开始。麻醉医生耿石磊、何松轻轻推注药物,监护仪上的血压、心率稳稳地跳动在安全区间,像给手术搭了个“稳当的舞台”。
魏秀波教授团队使用胸腔镜技术探查病灶,屏幕里,胸腔内没有粘连、没有积液,肺裂看得清清楚楚。“条件不错,但不能大意。”魏秀波说着,开始找那个藏在肺组织里的结节。
结节像颗小石子,镜下看不见、摸不着。魏秀波凭着术前CT定位,用手指轻轻触碰,在软乎乎的肺组织里摸到了硬结,再用手术器械小心固定,动作轻得像捏棉花,生怕碰破肺组织。
按规矩,得在结节边缘2厘米外下刀才保险。魏秀波操作特制器械切割,“就像用特制剪刀剪气球,既要剪断多余的,又不能把气球弄破”。助手王永洪盯着屏幕调整肺的位置,切割、缝合一气呵成。切下来的组织送去检查,结果是“腺癌”,和术前判断一致。
接下来取淋巴结更考验功夫。这些比黄豆还小的“信号兵”藏在血管和气管中间,魏秀波用精细器械一点点分离、钳取,“就像在电线堆里摘葡萄,得避开血管和神经”。
最后一步,团队用灭菌水冲洗胸腔,再给肺“充气”检查——屏幕里,肺像气球一样鼓起来,没气泡漏出,说明缝得严实。
2小时33分钟,手术结束。魏秀波摘下口罩,对等候的家属说:“顺利结束,放心吧。”
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
这场手术的成功,不止在手术台上那两个多小时。
术前,影像科的“地图”让医生对肿瘤位置了如指掌;心内科划的“安全线”,让大家知道老人的心脏能承受多少“折腾”;麻醉科备好了应对血压波动的药,随时能“救火”。
术中,魏秀波伸手要“切割钉仓”,器械护士早就把器械递到手里;需要调镜头角度,巡回护士立刻就调好,全程没一句多余的话。
术后,病房护士早把监护仪、氧气设备备好,老人一回到病房,各项监测就全接上了。
“这种四级手术,拼的不是哪个人厉害,是整个团队合不合拍。”魏秀波说,从术前到术后,每个环节都得像齿轮一样咬得严丝合缝。
如今,万爷爷能自己吃饭、慢慢走路了。看着他气色一天天好起来,家属总说:“本来都做好最坏的打算了,没想到恢复这么快,伤口还这么小,真是遇到了好医生。”
这场手术,不光显了微创技术的硬功夫,更透着医者对生命的在乎——不管年纪多大、病情多复杂,总有人在为守护健康拼尽全力。
供稿 成都京东方医院 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