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主治医师雷驰:以专业之光照亮青春迷途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诊室,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影。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主治医师雷驰正写着病历,忽然听到一阵轻轻的敲门声。
“请进。”他抬起头,看见一位年轻女孩站在门口,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手臂上的疤痕。
“雷医生,您还记得我吗?”女孩的声音有些颤抖,却带着掩不住的雀跃。
雷驰医生的目光从她手腕上那些熟悉的疤痕移到她明亮的眼睛上,记忆如潮水般涌来。4年前,那个总是低着头、用长发遮住脸的17岁女孩,那个在诊室里崩溃大哭、说“活着好累”的女孩,那个手腕上总是缠着绷带的女孩...
“小雨(化名)?”雷驰站起身,声音里带着惊喜,“当然记得。”
女孩绽放出一个灿烂的笑容“”我大学放假了。今天来医院是想看看能不能祛除这些疤...”她轻轻抚摸着手臂,“也想来看看您。”
阳光在这一刻似乎更明亮了,照在女孩的笑脸上,也照在她手臂上那些见证着痛苦与重生的疤痕上。雷驰注意到,今天的她不再刻意遮掩那些伤痕,而是坦然地让它们沐浴在阳光下——就像她终于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一样。
破冰时刻 用专业重塑心灵
小雨第一次走进雷驰医生的诊室时,只有17岁。她低着头,长发遮住了半边脸,手腕上缠着绷带,指甲因为长期焦虑被啃得参差不齐。她的母亲站在一旁,声音颤抖:“医生,她总是用刀划自己,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雷驰没有急着询问症状,而是先调整自己的姿态——他微微侧身,降低视线高度,用温和而平稳的语气说:“小雨,如果你现在不想说话,可以点点头或者摇摇头,可以吗?”
小雨沉默了几秒,轻轻点了点头。
在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建立信任往往比直接干预更重要。雷驰知道,许多自残的孩子并非真的想结束生命,而是用身体的疼痛来缓解心理上的痛苦。因此,他采用非评判性倾听的方式,避免去使用“你为什么这么做?”这样的质问,而是说:“我注意到你手腕上有伤,是不是心里有什么很难受的事情?”
小雨终于抬起头,眼泪无声地滑落:“我觉得没有人真正懂我。”
雷驰并未急于给出建议,而是先进行结构化临床评估,包括自残的频率和方式(是否涉及致命手段)、情绪状态(是否有自杀意念)、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朋友是否提供支持)等等。评估后发现,小雨的自残行为主要源于她无法用健康的方式表达痛苦,只能用身体疼痛来“释放”情绪。于是,雷驰和小雨一起制定了一个安全替代行为清单。雷驰还发现,小雨的父母虽然关心她,但常常用“别想太多”“你就是太脆弱”这样的语言无意中加重她的孤独感。因此,他当即安排家庭心理治疗,帮助父母理解“自残不是矫情”,而是心理痛苦的表达方式,正确的回应方式不是否定情绪(这有什么好难过的?),而是共情(我能看出你现在很难受)。
经过持续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疏导,小雨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22岁的小雨再次走进诊室,手腕上的疤痕依然可见,但她的眼神已经完全不同。
雷驰看着小雨离开的背影,知道这场战斗远未结束——但他相信,只要给予专业的支持和理解,每一个迷路的心灵,都能得到重塑。
守护征程 为青春照亮迷途
雷驰深知,面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益严峻的挑战,从情绪障碍的低龄化蔓延到网络依赖的普遍困扰,再到复杂创伤事件的冲击,个体力量终究有限。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专业紧迫感,在繁忙临床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前沿文献,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将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审慎地引入实践。
“一个孩子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连接着社区。我们多做一点科普,也许就能让一个孩子在陷入深渊前被及时拉住。”诊室之外,他的身影亦常出现在学校、社区讲座的讲台,致力于传播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消除污名化。
在雷驰心中,儿少精神科医生并非全能的拯救者,更像是风雨长途中执灯的同行人。他愿以毕生专业修为与赤诚之心,成为一座灯塔,以温暖光芒穿透心灵迷雾,为每一颗迷航心灵照亮一条回家的路。纵然前路漫长,当那些曾紧闭心门的孩子最终向他展露笑容,当那些濒临绝望的家庭重拾希望,这瞬间的微光,便足以照亮他继续前行的每一寸征途。(供稿: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