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闫滨:盛开在仙人掌上的梦想
盛夏,阳光炙烤着大地。在高县可久镇龙口村的山坡上,一簇簇带着尖刺的仙人掌却如绿焰般蓬勃生长。村民周德会正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为仙人掌锄草,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这片仙人掌基地的主人,是龙口村村民闫滨。这个曾经在外闯荡的商人,如今成了乡亲们口中的“仙人掌王子”。他用一双沾满泥土的手,在故乡的陡坡上,蹚出了一条助农增收的新路子,也点燃了产业振兴的新希望。
归巢 从都市到乡野的转身
“城里好好的生意不做,回来种这带刺的玩意儿,能当饭吃?”去年冬天,当闫滨回到龙口村说要种植仙人掌时,不少乡亲都觉得这个中年人“疯了”。
闫滨却不这么想。在外打拼十几年,他做过建材生意,承包过工程建设,见过大城市的繁华,也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土地。“每次回来,看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孩子,好端端的土地不少都荒着,心里不是滋味。”闫滨说,他一直琢磨着,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一次偶然的机会,闫滨在抖音上刷到了网友发布的仙人掌视频。这种仙人掌不仅耐旱易活,茎叶、果实还能食用,浑身都是宝。“当时就眼前一亮,我们村的山坡地,光照足,排水好,说不定就适合种这个。”闫滨说,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对方的电话,详细了解仙人掌种植技术。
谋定而后动。去年底,闫滨打理好外面的生意后,毅然带着多年积蓄回到龙口村。在镇党委政府及龙口村村“两委”的支持下,他流转了50亩坡地,开始试种植仙人掌。
“政府不仅帮着协调土地流转,还联系了农技专家指导我们整地施肥,给了我们很大信心。”闫滨说,整地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龙口村的坡地陡峭,大型机械根本开不上去,只能靠人工一锄头一锄头地翻。“那段时间,每天天不亮就带着乡亲们上山干活,天黑了才下来,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闫滨笑着说,现在手上的茧子成了他“新农人”身份的最好证明。
“选种苗就像挑兵,得个个精神饱满,没有病虫害。”为保证种苗质量,闫滨亲自去云南育苗基地挑选种苗。
种苗运回来后,闫滨带着乡亲们把种苗一棵棵运上山,按照间距仔细栽种,没有半点马虎。
扎根 仙人掌丛中的坚守
今年2月,闫滨的基地开始种植仙人掌。同村村民周德会第一个报名来基地务工。“家里有老人孩子要照顾,出去打工不方便。”周德会说,没想到一干就是半年,最高时能拿到近6000元工资,很划算。
在龙口村,像周德会这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还有不少。“这片仙人掌,总的管护下来大概投了300多个工,光工人工资就发了 5万多元。”闫滨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些钱对于村里的乡亲们来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收入与生活的改善。
仙人掌虽然耐旱易种植,但管护起来一点都不能含糊。“除草、施肥都得靠人工,而且不能用任何农药。”闫滨说,为了找到合适的有机肥,他跑遍了周边的养殖场,最后确定用羊粪作为主要肥料。“羊粪肥力足,而且温和,不会烧坏仙人掌根系。”
有一次,连续两周的阴雨天气过后,部分仙人掌出现了轻微的腐烂迹象。闫滨急得整夜没合眼。他一边查阅资料,一边请教农业专家,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虽然仙人掌耐旱,但连续阴雨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根部容易积水腐烂。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天一亮就上山,一棵棵检查仙人掌的生长情况,把有问题的及时处理掉,同时在每棵仙人掌周围挖排水沟。”闫滨说,连续半个多月,他和工人们每天都忙到天黑,终于控制住了病情。“看着仙人掌重新焕发生机,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护,今年夏天,基地的仙人掌终于结出了第一批果实。成熟的果子,像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宝石挂在仙人掌上,十分诱人。闫滨摘下一个,剥开皮递给旁边的周德会:“尝尝,看味道怎么样。”周德会咬了一口,软糯香甜的口感在口中蔓延开来,她惊喜地说:“太好吃了,比我吃过的任何水果都香甜。”那一刻,闫滨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辐射 从一个基地到一片希望
闫滨种植仙人掌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购买。冯晓霞就是其中之一。
“早就听说这里种了仙人掌,今天特地来看看。”冯晓霞一边参观基地,一边向闫滨请教种植技术。
“这种仙人掌确实不错,耐旱易管理,果实口感又好,很有市场前景。”冯晓霞说,她已经买了一些种苗回去,准备先小面积试种一下。如果试种成功,她打算在兴文麒麟乡金田村大规模种植。
闫滨热情地带着冯晓霞参观基地,详细讲解仙人掌的种植技巧。“栽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光照方向,保证光照充足。”“施肥要用有机肥,不能用化肥农药。”闫滨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冯晓霞。
交谈中,两人对未来的种植发展达成了共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食用仙人掌,让这种特色种植产业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闫滨说。
闫滨的仙人掌种植基地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不少村民看到仙人掌种植的前景后,都向闫滨请教种植技术,希望能加入进来。“只要有人想学,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教他们。”闫滨说,他希望能形成一个仙人掌种植产业集群,让更多人受益。
“仙人掌种植,为我们镇的特色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可久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镇正积极为项目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闫滨把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我打算再发展 150亩仙人掌。进一步完善仙人掌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在 2027年建成仙人掌啤酒、饮料、老树根粉等生产线,形成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闫滨说,这样不仅能提高仙人掌的附加值,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
站在仙人掌基地里,闫滨望着眼前这片绿色的“海洋”,心中充满了憧憬。“我多次前往外地考察学习深加工技术,联系相关设备厂家,制定工厂建设规划。虽然还面临不少困难,但我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好。”闫滨坚定地说,只要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像仙人掌一样带着“刺”往前闯,就能在可久镇的山坡上实现自己的梦想。(供稿方:高县融媒体中心陈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