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推广南充农文旅融合典型经验
近日,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新媒体账号“乡村宣教”发表了《四川省南充市农文旅融合:嘉陵江畔好山水农文旅产大文章》文章,南充市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获全国推广。
近年来,南充市坚持以嘉陵江流域为核心、新质生产力打造为统领,大力开展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行动,稳步推动农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
企业唱戏,实现“三打造”,拓展消费空间
打造品牌标杆。依托四川省德瑞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发挥仪陇县朱德故居5A级景区辐射带动作用,围绕生态美食、农村美景、康养理疗、农耕体验等板块,不断丰富农文旅产品供给,培育以丁氏庄园、明辉农庄为代表的特色小店,推出“村晚坝坝荟”等特色农耕活动,将传统农业转变为文旅产业。2025年2月,“德乡慢村·筑梦阁”民宿获评国家甲级旅游民宿,成为农文旅融合示范标杆。
打造精品线路。依托省港投集团所属滨水城乡公司,聚焦阆中古城风水文化及自然风貌,利用集团公司水运优势,通过水上旅游观光线路连接古城历史风韵与现代滨水生活,打造高品质滨水生活消费新场景,推出“白鹭1号”游船观光、《客来阆中》环江实景演艺等旅游观光服务,年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创新打造的“阆中水城游”“南充嘉陵江上游”精品旅游线路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
打造惠民模板。依托四川嘉陵江凤仪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中法合作重点项目——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园区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生态体验于一体,充分展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自建设运营以来,累计建成伏季水果园3000亩、标准化柑橘园3000亩、湿地农业区6000亩,打造湿地科普研学基地、番茄智慧谷等农文旅研学场馆8个、总面积超2万平方米,联合打造“百里柑橘产业带”“中法农业科技园产业环线”等特色农业产业带,带动周边群众就近从事农文旅服务,户均增收超2万元。
政府搭台,完善“三保障”,培育发展沃土
保障政策支撑。聚焦财政、资金、土地全要素,及时修订出台文旅强市、旅游促销相关文件,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专项债券等渠道募集资金,持续加大对农文旅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机制,实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存量土地再盘活。2021-2024年,全市累计实施重点文旅项目92个、完成投资622亿元、居全省第2位;招引文旅项目46个、协议投资超550亿元。
保障人才基础。聚焦人才招引、定向培育、作用发挥多环节,积极引入文旅产业领军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专家库,接续培育本土文化艺术大师,探索建立教学、实习、就业“双向通道”。同上海戏剧学院等知名高校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建成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传习展示中心等省级非遗传习基地11个、省级非遗工坊6个,认定国家、省、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6名,培养本土文化艺术“台柱子”120余名。
保障文旅环境。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各板块,牵头组建市传媒集团、嘉陵江文旅集团,统筹开展“百企升规”“名优创建”“万人培训”等专项行动,有序落实旅游专线、免费停车、志愿服务等惠民举措,真正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2024年,全市文旅企业达1243家,其中规上文化企业273家,排名全省第2位。
开拓创新,用好“三法宝”,优化文旅生态
深挖文化底蕴。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群众欢愉为目标、提振经济为主线,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团参与、院校协同”工作机制,探索建立“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银发工程”传帮带、“孵化工程”优环境、“引凤计划”创品牌作用,着力打造嘉陵江文旅发展带等旅游精品线路。
拥抱流量经济。不断完善“融媒大脑”指挥调度机制,持续深化同中省主流媒体、重要新媒体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南充农产品电商抖音直播基地作用,推动南充文旅破圈传播。切实加大与头部电商平台合作,完善“智游南充”等微信小程序,为游客提供更加数字化、智慧化、便捷化的文旅服务。
谋求协同发展。始终坚持资源共享、品牌共塑、客源共济工作格局,依托东西部协作平台,探索景区门票互免、疗休养目的地互建等举措,积极开拓客源市场;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优先发展人文休闲、度假康养、农耕体验等文旅业态,打造成渝“2小时”经济圈。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达州巴山大峡谷、巴中光雾山等互动协作,联合推出“壮丽川东北·柔美嘉陵江”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城市间文化遗产互借互展、文艺剧目互派互演、文化人才互派互学,实现农文旅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