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京东方医院完成首例钇90微球治疗 多学科协作点亮肝癌患者生命之光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都京东方医院完成首例钇90微球治疗 多学科协作点亮肝癌患者生命之光

2025-07-29 16:48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57岁的冉先生从未想过,在被确诊肝细胞癌中晚期、肝功能不全等多种并发症,几乎被判定“失去治疗机会”时,成都京东方医院的手术灯还能为他点亮希望。7月27日16时58分,随着介入科宋锦文主任精准推注完1.64GBq钇90树脂微球,这场历时44分钟的高难度精准介入手术宣告成功——这是成都京东方医院完成的首例钇90微球介入治疗,也是多学科团队用技术与协作编织的生命奇迹。

绝境里的"精准打击"方案

“肝左叶肿瘤血供增粗迂曲像乱麻,还合并乙肝、低蛋白血症等,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肝衰竭。”回忆起冉先生的病情,普通外科聂彬主任仍觉棘手。今年6月,冉先生因持续腹痛就诊,检查显示巨块型肝细胞癌已属于中晚期,且肝功能指标异常,已失去传统手术切除的机会,放化疗效果有限。

绝望之际,成都京东方医院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普通外科、介入科、放疗科、肿瘤科、消化科和核医学科等专家反复研讨:冉先生的巨大肿瘤主要由肝左动脉供血,正常肝组织血供以门静脉为主——这一解剖特点,为钇90微球“精准爆破”提供了可能。“就像在血管迷宫里找到肿瘤的‘专属通道’,既要把放射性微球全送进去,又不能让一粒跑到正常组织。”宋锦文主任的比喻,道出了手术的核心难点。

术前一周,团队先通过锝99模拟手术精准定位:微导管穿越股动脉、腹主动脉,像“穿针引线”般超选至肝左动脉,造影明确定位下注入锝99模拟剂后,核医学科SPET-CT显示肿瘤完全覆盖,肺分流仅3.246%(远低于20%的安全阈值)。“这为钇90剂量计算打下了关键基础。”聂彬全程参与评估,“冉先生肝功能差,每1GBq剂量都要反复核算,既要杀肿瘤,又要保肝脏。”

44分钟的“毫米级”协作

7月27日16时14分,最关键的治疗手术开始。局部麻醉下,宋锦文手持穿刺针,在冉先生右侧腹股沟区精准刺入股动脉——这一步需避开丰富的末梢神经,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

6F血管鞘顺利置入后,5F导管沿血管“游走”至肝总动脉。造影剂以5ml/s的速度注入,屏幕上瞬间清晰显影:肝左叶肿瘤如一团“充血的葡萄”,供血动脉增粗迂曲,血供异常活跃。“就是这里!”宋锦文果断换上微导管,配合导丝在分支血管中“穿梭”,最终稳稳停在靶血管肝左动脉内。

“造影确认,准备推注。”16时30分,1.64GBq钇90微球顺着微导管缓缓注入——这个剂量是团队根据肿瘤体积、血供强度和冉先生肝功能量身计算的,既能确保肿瘤细胞被充分杀伤,又能避免正常肝组织受辐射损伤。整个过程,冉先生意识清醒,仅感觉轻微腹胀。

16时58分,拔管、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手术顺利结束。术中出血仅2ml,未输血。“右下肢制动24小时,多喝水排造影剂。”聂彬俯身叮嘱冉先生,语气轻快。随后,冉先生被平稳送往核医学科进行术后扫描,确认微球分布精准。

技术突破背后的团队力量

“钇90微球治疗就像‘血管里的放疗’,考验的是多学科的‘协同精度’。”宋锦文解释,手术不仅需要介入科精准的血管操作,还依赖普通外科对患者整体状况的把控、核医学科的影像评估,“哪一环掉链子都不行。”

聂彬对此深有体会:冉先生术前低蛋白血症,团队提前1天补充白蛋白,调整肝功能;术后需核医学科实时监测辐射分布,普通外科则负责观察穿刺点愈合和并发症预防。“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护理,是‘介入科尖刀’加‘普外科后盾’的完美配合。”

作为我国肝癌高发地区,西南地区中晚期肝癌患者对精准治疗需求迫切。钇90微球治疗因创伤小、靶向性强,在全球应用已超20年,但因对设备、技术和团队要求极高,国内仅少数医院能开展。此次成都京东方医院成功完成首例手术,标志着区域肝癌治疗迈入“精准内放射”新阶段。

术后第二天,冉先生已能少量进食。看着核医学科传来的微球分布图——红色的辐射区完美包裹肿瘤,正常肝组织“一片纯净”,他攥着聂彬的手反复说:“没想到这么快,一点不遭罪。”

手术灯熄灭,但冉先生的生命之光正重新点亮。这台不到1小时的微创介入手术,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群医者用协作与精准,为绝境中的患者撑起的希望之伞。

技术介绍

钇90微球治疗的核心,是将携带放射性同位素钇90的树脂微球,通过介入技术精准送达肿瘤供血动脉。这些直径仅20-30微米的微球会滞留于肿瘤组织内,持续释放β射线(射程仅2.5毫米),在高效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几乎不损伤正常肝组织。其兼具介入治疗的微创性与内放射治疗的靶向性,尤其为无法手术切除、肝功能储备较差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开辟了一条精准控瘤的新路径。

供稿方:成都京东方医院  陈默  毛一冰)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