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赋能·智绘新篇 大英县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工程的培力实践与模式探索
在国家大力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下,大英县成功获批四川省2024年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工程试点。面对城乡发展不均衡、治理主体单一化、资源整合碎片化、品牌效应不显著等现实瓶颈,亟需专业的督导力量介入,系统性赋能社区、社会组织及社工人才,破解治理瓶颈,探索具有大英特色且可复制推广的现代化社区治理路径。
项目概述
项目以专业督导为核心驱动力,依托大英县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针对6个试点村(社区),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指导、能力提升等全周期、系统性的督导支持,推动试点单位实现治理理念转变、方式创新、能力跃升和品牌塑造,最终提炼形成具有大英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与经验。
做法成效
(一)顶层设计与协同机制构建,夯实项目根基。一是搭建协同框架。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县社工中心,组建专业督导团队,创新召开“项目对接会”,促成“社区+社会组织牵手计划”,成功搭建“1+1+1”(社区+社会组织+县级平台)协同供给框架;二是明晰权责清单。依据省级绩效评价指标,协助制定全县“创特色”工程“三张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成果清单),明确多方主体职责分工与协作机制,有效打破治理主体单一困境,初步形成“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各取所需”的协同治理格局;三是规范方案与管理。严把项目质量关,指导6个试点单位4轮次优化《项目方案书》,同步配套出台项目、财务、档案、督导等5项管理制度,确保项目方向正确、基础扎实、运行规范,为高效执行奠定坚实基础。
(二)过程陪伴与精准督导,保障项目质效。一是实地诊断。深入试点村(社区)实地走访10余次,聚焦场景打造、功能布局、阵地优化等关键环节,进行“硬件改观+软件提升”的前置性诊断与指导;二是月度会商。通过月总结、月计划等机制,畅通县、镇街、社区、社会组织四方沟通渠道,就项目进展、档案规范、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反馈、解析指导,显著强化项目执行力;三是培力督导。实施每月1次的实地培力督导,覆盖方案优化、策略提炼、品牌总结、评估验收等关键节点,实现对项目执行过程的动态监测、问题预警、及时纠偏,确保项目高质量按计划推进,并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
(三)能力建设与工具支撑,赋能治理主体。一是夯实人才基础。面向全县500余名社区工作者等群体,组织开展2025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线上+线下”分期分批考前培训,为全县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提升治理理念与能力。邀请省级专家(如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郭虹)开展专题培训2场;组织3个镇街、6个试点村(社区)及社会组织负责人开展示范社区参访研学,有效提升参训人员的理论认知及专业服务、项目策划、组织协调、经验梳理等核心能力;三是提供标准化工具。督导组主导编撰形成《大英县2024年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工程操作指南》(明确“十有”标准),并延伸开发《卷宗整理模板》等“十个”配套工具表单,打造标准化、可操作的工作“工具箱”,显著提升了试点社区、社会组织及项目团队的专业素养与实操效能,为“软件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下步计划
基于前期指导实践成效,项目将持续深化策略,推动试点成果转化与模式固化。一是深化培力督导。强化督导团队自身能力,聚焦创新策略深度提炼、品牌案例精品化总结、档案精细化管理、迎评验收精准辅导,确保试点成果真正“叫得响、立得住、有特色”;二是构建高效网络。丰富赋能形式,探索引入内部评估机制,优化构建更高效的“纵向联动顺畅、横向互动紧密”的立体化沟通协作网络,持续提升整体专业化水平;三是促进成果内化。通过关键节点活动联办、模拟评估等形式,加强实践锻炼,推动将“分散的活动”有效内化为试点社区的“新理念、新机制、新场景、新模式”,确保创新经验生根发芽、持续发展,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英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