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顿热饭”到“一张网络”:成都探索助餐服务新生态
“以前我们只想着怎么把饭做好,现在学会了如何让更多人吃上更好的饭。”在成都市老年人助餐点生态网络建设项目第三期工作坊上,新津岳店社区锦虹助餐点负责人李灿烂的这句话,道出了老年助餐服务最核心的价值转变。这个由腾讯基金会支持、成都市慈善总会指导、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实施的创新项目,正在重新定义社区助餐服务的可能性。
第三期赋能培训工作坊现场
数字赋能:让每一份餐食都有温度
目前投入运行的助餐管理系统,已实现身份精准核验、服务过程记录、资金透明管理三大核心功能,受助人只需扫描专属二维码即可核验身份,管理后台能精准掌握每日就餐人数,分析受助人就餐频次,补贴收入也清晰透明。未来,助餐服务将与腾讯“数字关爱平台”结合,新增无接触式掌纹识别功能,解决老年人忘带手机、视力操作困难等问题,同时,上线“爱心食材”匹配功能,连接超市临期食品与助餐点需求,让数字技术成为助餐服务温暖的连接器。
老马路社区食堂现场
督导成长: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在成都龙泉驿区东山社区助餐点,办公室墙上挂着的“督导记录表”格外醒目。表格详细记录着项目组三次实地督导发现的问题与改进建议:从最初的“不知如何开展多元服务活动”到现在的“链接社区资源定期开展长者活动”,见证着这个助餐点的蜕变。
这种“一对一陪伴督导”模式为助餐点提供及时具体的运营建议,首轮督导聚焦基础规范,解决食品安全、补贴发放等“生存问题”,二轮督导着力服务升级,指导开发“家庭套餐”“营养咨询”等特色服务,三轮督导侧重经验沉淀,帮助提炼可复制的运营模式。
“督导不是来挑刺的,而是和我们一起想办法的。”一位助餐点负责人感慨。“上次督导后,我们新增了购物平台线下提货点,居民在线上买的东西送到我们这里,他来吃完饭后就可以提回去,既方便居民又提升人气。”
一对一陪伴督导现场
培训进阶:构建能力提升的完整链条
项目精心设计的三期培训,形成了能力建设的闭环:
资源筑基:首期工作坊培育6个社区微基金,破解资金可持续难题;
服务创新:二期共创孵化“餐+健康监测”等9项增值服务,改善助餐点服务单一困境;
经验转化:三期案例培训产出10个标准化案例,促进助餐服务经验总结与模式形成。
这种“培训-实践-沉淀”的赋能体系,使助餐点从单纯供餐场所升级为社区养老服务的枢纽站。
第三期赋能培训工作坊现场
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到网络协同
成都项目以10个助餐点为创新种子,通过三级跃迁机制实现生态网络构建:
单点能力筑基:率先培育试点社区掌握“资源整合五步法”“时间银行”等核心能力,如东山社区通过链接成都农商银行增加助餐补贴,降低政府补贴依赖,形成可复制的单点模型。
标准化工具串联:将成功经验转化为《成都助餐服务手册》《助餐服务案例库》等12项标准化工具,通过官方平台向全市助餐点开放共享,实现知识流动。
网络化协作激活:建立“五方共担”资源池(政府+企业+慈善+社区+居民),并开展跨区域经验交流,促进东西部助餐点结对共建,让成都社区与浙江、上海等地建立经验输送、人才互培的协同网络。
这种“点-线-网”的演进路径,使单个社区的创新实践升级为可持续的生态能力,为全国社区养老提供可复制的网络化解决方案。
赴杭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交流助餐经验
启示:小餐桌承载大民生
当助餐点飘出的饭香与老人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服务的成功,更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如何通过创新与协作,实现“老有颐养”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