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播放量超6800万 都江堰为何能在自媒体界频频出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5天播放量超6800万 都江堰为何能在自媒体界频频出圈

2025-07-24 14:48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日前

一个来自成都的原创团队

用几百字的解说词和浅显易懂的动画

将延续2281年的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运行原理

说了个明明白白

截至7月23日

时长2分18秒的3D动画短视频

《都江堰》

上线5天其主体系列账号播放量

已达6880余万

全网热度已突破亿次

都江堰水利风景区

其实我们发现,从2024年3月@星球研究所的《成都,不能没有都江堰》,2024年7月@视界都江堰的《李冰严选千年工程驭水有道》,2024年10月@蚂蚁爱游戏《三分钟用游戏理解都江堰》,2025年3月@灵感中国的《都江堰有一个藏在水底的秘密》,2025年7月《都江堰紧急调峰6600万方,为成都主城区防汛“减压”》,到这次@扇子有画的《都江堰》,有关以都江堰为创作主题的自媒体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席卷着我们的屏幕!

我们不禁想问,都江堰为何能成为短视频宠儿?在自媒体界频频出圈?

其实细思之下,这并非偶然的流量狂欢,而是一场文化符号、数字媒介与时代情绪的同频共振。拨开现象的迷雾,我们发现,其成功的背后,是由三个核心维度共同构建的传播奇迹。

维度1

文化符号的“硬核”魅力

和自带张力的“超级IP”

宝瓶口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都江堰,它的成功,源于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硬核”内涵。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景观,而是一个集历史、科技、哲学与美学于一体的“超级IP”。

首先,是其无与伦比的科学价值与社会性。都江堰最伟大的创举在于“无坝引水”,仅凭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的精妙配合,就解决了分洪、排沙、引水灌溉的核心矛盾。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张力的故事。“四六分水,二八分沙”,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对水文、地理的极致洞察。这种“技术上不复杂,但创意极好”的特质,为科普解读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

其次,是其跨越千年的情感与文化价值。都江堰不仅是李冰父子的功绩,更是历朝历代“堰功人物”接力的成果。它象征着一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与远见。这种精神内核,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强烈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不只因文化底蕴,如今的都江堰,作为一个覆盖面积2.86万平方公里、润泽超3000万人口的超级水利工程,它的每一次“脉动”同样也备受关注。就像故宫、敦煌等文化IP的走红模式一样,都江堰能够“出圈”,首先得益于其自身价值的展现。它仿若一座永不枯竭的灵感宝库,为创作者搭建了坚实又极具魅力的叙事框架。

都江堰景区游人如织图片来源都江堰发布

维度2

数字媒介的“魔法”

——从科普到共情的创意解码

如果说都江堰是璞玉,那么自媒体时代的创作者们就是技艺精湛的玉雕师。他们运用新媒体的“魔法”,将古老、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年轻人乐于接受、易于传播的视听产品。这背后,是传播策略的精准拿捏。

硬核知识的“软表达”

面对都江堰复杂的工程原理,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降维”解读。爆款3D动画《都江堰》,用短短644字的解说词和亲切的第二人称视角,让“小白”也能“秒懂”。这正是科普传播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核心要义。它将知识的门槛降到最低,让好奇心成为唯一的通行证。

《都江堰》视频截图

媒介形态的“多元增值”

创新的媒介形态是引爆传播的关键。游戏博主“蚂蚁爱游戏”用模拟经营游戏《都市天际线》复现都江堰,让观众在虚拟世界中直观感受水流的变化,这种“游戏化”的叙事方式,让枯燥的原理变得生动有趣,引发了“现场没听懂,看视频秒懂”的普遍赞誉。而像@扇子有画等创作者,则可能通过手绘、插画等艺术形式,赋予都江堰全新的美学想象。这种基于不同媒介的“转码”,实现了文化符号在数字世界的多元增殖。

游戏博主制作的都江堰原理科普来源:游戏研究社

视听美学的维度升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美学即正义。“星球研究所”的视频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其考据严谨,更在于其电影级的4K画质、恢弘的配乐和精良的特效包装。它将都江堰从一个地理概念,升华为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这种对“视听信息美学”的极致追求,不仅传递了知识,更传递了敬畏与感动,完成了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度跨越。

《成都,不能没有都江堰》视频截图

维度3

文旅融合的“共振场”

——官方与民间的双向奔赴

任何现象级的传播,都离不开一个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都江堰的频频出圈,得益于官方支持引导与民间创作活力形成的强大“共振场”。

一方面,两大管理主体默契配合涵养“创作土壤”。都江堰作为一座省管水利工程,在文化建设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与都江堰市长期紧密合作。特别是2021年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成立后,高标准推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提出要擦亮都江堰“双遗”金字招聘的国际名片;作为属地的都江堰市,也明确提出要做强“大遗产”“大灌区”等五大IP,双方在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宣传推广等多个领域默契配合,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同时,保持开放的姿态主动拥抱网络,全方位为广大社会创作者提供素材支持和采风便利,涵养了“创作土壤”。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为民间创作注入了信心和方向。

都江堰景色

另一方面,广大民间创作活力反哺助推。海量的UG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都江堰的文化叙事,更直接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强大动力。一个爆款视频,不仅能让都江堰走得更远,也能激发无数人“说走就走”的旅行冲动。这种线上流量到线下客流的转化,让文化传播的价值变得可感、可衡量,也进一步激励官方加大对文化IP的投入,形成了”传播-消费-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当一个文化遗产不再仅仅是“景区”,而是成为一个可以被不断解读、体验和消费的文化品牌时,它的生命力才能在数字时代得以延续和升华。

从一个古老的水利工程,到一个流量时代的“网红”,都江堰的“出圈”之路,为我们揭示了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传播的底层逻辑:它需要一个足够“硬核”的文化内核,需要一群富有创意的“魔法师”,更需要一个官方与民间同频共振的“生态场”。

都江堰灌区景色一角

都江堰的故事还在继续。它流淌过两千多年的时光,如今,正通过一根根网线,汇入更广阔的文化海洋,滋养着新一代人的文化自信与想象。这或许才是它在新时代,最伟大的“灌溉”工程。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