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庭院野果到“金招牌”:通川青脆李的“逆生长”密码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从庭院野果到“金招牌”:通川青脆李的“逆生长”密码

2025-07-23 14:35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清晨的农贸市场熙熙攘攘。一旦摊位上响起“通川青脆李”的吆喝声,人群就会迅速聚拢,将颗颗青翠欲滴、凝着晨露的脆李抢购一空。“通川青脆李”,已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中华李村开启"文旅+"盛宴打造春日仙境

一枚青果挂枝头,一条产业链田间,一曲振兴歌巴山。近年来,通川区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青脆李产业,让这枚昔日农家院落的寻常小果,变身为撬动区域经济、绘就振兴画卷的“金果果”。

规模发展 产业遍地开花

通川区地处四川东北部,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青脆李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在这里生长的青脆李,个大核小、皮薄肉多、甜脆可口,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

通川青脆李

走进通川区的青脆李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李树郁郁葱葱,枝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咬上一口成熟的青脆李,脆嫩的果肉在齿间爆开,清甜的汁水瞬间充满口腔,那股清爽的滋味,令人回味无穷。

曾经,青脆李只是通川区农户房前屋后种植的家常小水果。而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已发展成为规模化、标准化的支柱产业。

通川区集中力量推进青宁、北山、江陵、金石、碑庙、梓桐、双龙等乡镇青脆李基地标准化打造。通过整合高效节水、土地整治、水肥一体化等项目,不断完善基地基础设施。新建的水池、坝塘解决了灌溉用水难题,滴灌设施让每一棵果树都能得到精准的水分滋养;新建的单轨运输车,让采摘和运送农用物资更加便捷,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

以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为典型,社区纪委书记张翠堪称青脆李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李子姑娘”。2010年,她率先流转土地50亩,种下老李树根蘖苗2700株。在她的示范和带动下,双鱼湖社区的村民们纷纷投身青脆李种植,田家塝村作为社区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加入其中。如今,整个双鱼湖社区1513户4128人种植青脆李40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收入也以青脆李为主。社区还注册了“环凤脆李”商标,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田家塝村依托社区整体发展基础,以母本园青脆李树为核心,结合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文化产业,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里的青脆李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品质逐年提升,成为通川区青脆李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到李子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李树硕果累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体验,热闹非凡。

据统计,目前通川区青脆李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以上,产量逐年递增,成为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技术护航 提升果实品质

为了提高青脆李的种植技术水平,通川区农业农村局积极作为。他们根据青脆李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段,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青脆李种植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从果树的修剪、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给予农民细致的指导。

农技专家田间指导果农为果树进行修枝

同时,通川区还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创新推广“科研院校+科研试验基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依托科研院所,培育了一大批青脆李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和农业职业经纪人等拔尖人才;依托农民夜校、农业技术推广学校和其他专业技术机构,培养了众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实用人才。此外,还聘请了专业团队、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加强对品种研发、栽培示范、配方施肥、疫病防控、重金属治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服务指导。

在一系列技术措施的保障下,通川区青脆李的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果实的甜度、脆度更加出色,外观也更加美观,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电商助力 拓宽销售渠道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通川区敏锐地抓住机遇,搭乘“数字电商”快车,让青脆李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早在2015年,双鱼湖社区的张翠等一批果农就开始尝试通过网络销售青脆李。当时,他们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李子,没想到很快就迎来了一笔来自广州的订单。客户品尝后,不仅再次下单,还主动帮忙推广宣传。从此,青脆李的网络销售之路越走越宽。

主播现场直播带货通川青脆李,订单源源不断

如今,通川区的青脆李销售已经形成了线上线下双重渠道。线上,通过各大电商平台,通川青脆李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国外。从川内的巴中、成都,到省外的陕西、浙江、广州,甚至新疆、西藏等地,都有通川青脆李的忠实客户。在电商节期间,带货主播们热情洋溢地向网友们介绍通川青脆李的特点和优势,短短1小时内,便能销售青脆李2万余斤,下单量突破4000单。

为了保障青脆李的运输品质,果农们在包装和物流上下足了功夫。他们不断改进包装方式,采用特制的泡沫箱、保鲜袋等,确保李子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伤;同时,与京东、顺丰、邮政、韵达等多家快递公司合作,开通冷链运输服务,让消费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品尝到新鲜的通川青脆李。

自2017年电商站点建立以来,双鱼湖社区脆李电商销量逐年提升。通过电商销售的环凤脆李约400万斤,电商销售总额近6000万元,占销售总量的30%。预计今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青脆李占比将达35%以上,销售金额超7000万元。电商的助力,让通川区青脆李产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三产融合 拓展产业空间

通川区并不满足于青脆李的种植和销售,而是积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一方面,通川区依托丰富的青脆李资源和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到春季,万亩李花竞相绽放,洁白如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赏花踏青。游客们漫步在花海中,拍照留念,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到了夏季,李子成熟,游客们又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品尝新鲜的果实。

李花竞相绽放游客纷至沓来

在田家塝村,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打造了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修建了观景台、休闲步道,配套了农家乐、民宿等设施。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还能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享受悠闲的乡村生活。据统计,每年前来田家塝村旅游的游客达数万人次,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另一方面,通川区积极探索青脆李的精深加工。目前,青脆李正朝着果饮、果汁、果干、果酒等精深加工方向迈进。通过精深加工,不仅可以延长青脆李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还能有效解决鲜果销售的季节性问题,降低市场风险。未来,随着精深加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通川青脆李产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未来可期奏响振兴强音

如今,通川区青脆李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这只是一个开始。通川区制定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形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一套绿色通川脆李标准化生产体系。

正待成熟的青脆李

到2026年,全区青脆李产业稳定在4万亩以上,培育绿色通川脆李生产经营主体100家以上,创建通川脆李省级产业强镇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1个,建成集研发中心、创客中心、教学体验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的母本园1个,打造绿色通川脆李及加工产品70个以上,力争建设通川脆李精深加工企业1家,初步建成集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展示展销、品牌创建于一体的青脆李全产业链体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通川区成立了通川脆李提质增效工作专班,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协同合作,共同推动脆李产业发展。同时,还将有效整合涉农项目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加大对青脆李产业的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提升、品牌创建、科研创新等方面。

通川脆李香千里,三产融合富万家。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征程上,通川青脆李产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这一颗颗凝聚着山水灵韵与通川人民智慧汗水的青翠果实,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正向着更加璀璨夺目的未来铿锵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川青脆李必将香飘四海,成为享誉全国的金字招牌,为通川区的经济腾飞与乡村振兴伟业,注入更为磅礴的绿色动力。(供稿 通川发布)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