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额达 4.2 亿元 旺苍夏秋茶成致富 “金叶”
“这段时间夏秋茶平均每天大概有60、70人采摘,采摘量达1000斤左右。”7月20日,走进旺苍县木门镇化龙亭子村茶叶基地,茶农们戴着帽子、背着竹篓,穿梭在茶园里,熟练地采摘夏秋茶鲜叶。
盛夏时节,正值夏秋茶采摘上市的大好时节,茶叶种植基地里,漫山遍野的茶园郁郁葱葱,阵阵茶香沁人心脾,一垄垄茶树依山而种,长势正盛。数据显示,今年旺苍夏秋茶预计销售额达4.2亿元,同比增长5.1%,在“茶园增产、茶企增效、茶农增收”的良性循环中,奏响了乡村振兴的鲜活乐章。
茶园增产:从“一季闲”到“三季忙”
“以前春茶采完就搁着,看着满山绿油油的叶子不能换钱,心疼!”木门镇亭子村村民王以刚蹲在茶树丛中,指尖翻飞间,一芽三叶的鲜叶便落进竹篓,“现在不一样了,从夏至秋,茶丛里天天都是人,这叶子可比以前‘金贵’多了。”
在旺苍,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过去“一年只采一季春茶”的传统模式,让占全年产量大头的夏秋茶长期“沉睡”在山间。如今,随着“全面开发利用夏秋茶”战略的推进,这片土地正焕发新活力:木门镇化龙亭子村茶叶基地里,每天60余名茶农穿梭其间,日均采收鲜叶1000斤,总产量可达3-4吨;全县5万亩低产茶园完成标准化改造,“茶 +林”“茶 +粮”的立体种植模式铺展在山坡上,5个生态化示范基地里,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让夏秋茶鲜叶产量同比增长10%。
站在亭子村的观景台远眺,一垄垄茶树沿山势铺成绿色绸缎,茶农们的斗笠在绿意中点点移动,采收的欢笑声混着茶香飘向山坳。“采一批茶就等于给茶园做了次管护,越采长得越旺。”基地负责人王令常抹了把汗,指着漫山茶园笑道,“这绿叶子,现在是采不完的‘宝贝’。”
茶企增效:从“粗加工”到“全链条”
“鲜叶萎凋 6小时,揉捻 30分钟,复揉后再发酵……”在该县三江镇茶叶加工厂的车间里,厂长何多喜盯着智能化生产线的显示屏,机器运转的嗡鸣声中,黑褐油润的果蜜红茶正从烘干机中送出,“这茶去年一上市就被抢订,今年省内外订单排到了九月底。”
夏秋茶“身价”的跃升,离不开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在旺苍,茶企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炒制成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攻关,3款夏秋茶新品惊艳亮相;3条智能化加工生产线高速运转,让鲜叶到干茶的转化效率提升30%;茶白酒、茶啤酒等精深加工产品摆上货架,让夏秋茶原料利用率从过去的不足50%提升至82%。
品牌的翅膀,更让“米仓山茶”飞得更远。在今年的茶博会上,旺苍夏秋茶的黑茶、红茶展位前人头攒动;京东、天猫直播间里,主播捧着刚出炉的茶叶冲泡品鉴,20余场直播带货吸引超百万网友围观。“以前怕夏秋茶卖不上价,现在靠着‘国家地理标志’这块金字招牌,订单主动找上门。”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算起账来:今年夏秋茶生产量较去年提升近四成,销售额的增长曲线一路向上。
茶农增收:从“守着山”到“捧着金”
“昨天采了8斤鲜叶,挣了160块!”高阳镇虎垭村村民冯清英攥着刚结算的工钱,脸上的笑容比茶花开得还艳。她家的几亩地流转给了碧峰茶业有限公司,农闲时到茶园采茶,成了稳定的“额外收入”,“这钱来得踏实,够给孙子买新书包了。”
在旺苍,“党组织 +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像一根红线,把茶农与产业链紧紧连在一起。专家院士工作站的技术人员定期进山,手把手教茶农科学采摘、管护;20余家省级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全县茶农户均年增收1.5万元。
木门镇三合村种茶大户石义良的账本里,藏着更具体的变化:“以前春茶一季忙活两月,现在夏秋茶能采半年,加上合作社的分红,今年收入能多添 3万块。”
从漫山“绿叶”到富民“金叶”,旺苍夏秋茶的故事还在继续。这片承载着希望的茶园里,每一片茶叶都在讲述着产业升级的鲜活实践,每一份增长都镌刻着乡村振兴的坚实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