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含新量”拔节生长 看这条上扬曲线的背后
2025年的时间进度条已走过一半
成都拾级而上
走出一条稳步向上的数据曲线
仲夏时节的成都
创新热潮涌动
热力十足
↓↓↓
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6217.63亿元,同比增长3.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674.29亿元、增长5%。
成都以产业“含新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在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
道路上加速前行
创新之源:
创新高地拔节生长
随着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拔节生长,科技创新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涌现。
全球首堆首台!
今年4月,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堆——“玲龙一号”首台主泵成功就位。“玲龙一号”的主泵由位于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发,而主泵是其最关键、最核心且制造难度最大的设备。
再创新纪录!
不久前,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即装置同时实现等离子体电流一百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度、高约束模式运行,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再创新高,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中国聚变快速挺进燃烧实验阶段。
新进展频频!
天府绛溪实验室研发全球首款超小型便携式测绘无人机、自研首个大模型“天绛·诸葛”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初审,天府永兴实验室孵化第四代硬质复合电力绝缘子生产线正式启动,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国际认证多维发力……
这些突破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成都不断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
布局大装置
今年上半年,跨尺度矢量光场、磁浮飞行风洞、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建强实验室
4家天府实验室累计搭建各类科研平台42个,承接国省级科研项目105项,孵化项目公司44家,引聚各类人才超1200人。
集聚创新平台
引育孵化科技型企业18家,7项技术成果落地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四川省硅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打开全国创新版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已成长为“响当当”的创新高地。
转化之能:
以“含新量”推动“含金量”
最近,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慧“很忙”,忙对接、忙签单……“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非常感谢‘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活动搭建的对接转化平台,企业不仅收获了20余个实实在在的市场订单,更找到了潜在的合作伙伴以及志同道合的技术‘同盟’。”李慧如是说道。
其实,明途科技作为“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活动的“老朋友”,不仅在这个“城市级”的科技成果对接舞台上秀技术、发新品,还与高校团队建立合作,双方正携手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可谓“收获颇丰”。
过去半年里,对接、转化、合作、签约……在成都正在“上演”越来越多这样“双向奔赴”的创新故事。事实上,建平台、导资源、促转化,成都,正以实实在在的“含新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持续提升——
持续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开展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上半年联动产业园区,“小规模、高频次、专业化”开展活动超160场,组织7000余家企业、科研团队对接交流,促成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产学研合作超300项,招引高能级平台(项目)22个。
加快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
完善“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体系,建成投运成都科创生态岛2号馆,实施成果找市场、企业找技术“双向揭榜挂帅”,前2批次已立项项目落地成都66项,占全省75%;实体运行东部新区等6个分中心,签约启动雅安等3个分中心建设。
加快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平台
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新布局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平台73家,累计142家,累计服务中试项目近7000个,获得省以上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创新产品36个。
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采用“双班长”制在四川大学等组建高校成果转化专班9个,推动青羊等区(市)县组建产业园区成果转化专班20个,挖掘科技成果900余项,推动服务成果转化项目近100项。
一系列“组合拳”,为成都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提供了强支撑。
融合之力: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今年上半年,成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
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在蓉发布
包括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在内的量子产品有望在2026年实现多场景技术验证;
华为在蓉发布两款首次应用鸿蒙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
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从内核层开始自主可控的电脑操作系统,也意味着国产操作系统在个人电脑(PC)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成都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与此同时,产业应用端也喜讯不断
成都卡诺普工业机器人供应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成都新易盛光模块产品2025年以来订单实现5倍增长。这些亮眼的成绩表现,彰显了“成都智造”的强劲竞争力。
当前,成都正全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开展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行动——
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
编制园区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图谱,已建成人工智能创新平台63个、低空经济创新平台25个、新型显示创新平台14个。
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地
围绕低空经济、具身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建设电子科大科创谷、龙潭机器人特色产业园等,聚集中科源码、领航未来、博奥医学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65家,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地。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支持齐碳科技、国光电气、善思微等35家科技领军企业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57个。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氢能等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32个。
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
遴选75家科技类“明日之星”企业,形成全市首批196家“明日之星”企业培育库。挖掘培育爱伽科技、云海四面体生物、思越智能等111家硬核科技企业。
深化“进解优促”服务企业
上半年,市科技局走访服务企业100家,收集企业问题诉求67条,推动解决66条。4623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免申即享获得奖补资金3.75亿元。
汇聚之势:
打造汇聚科技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近日,成都市科技局公布《成都市开展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及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针对社会资本对于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敢投”“不愿投”,创新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方式,引导多元社会资本共同投入,满足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的“第一桶金”需求,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钱从哪里来?”——这一科技成果转化路上的问句,始终是科技创新需要着力破解的命题。成都持续优化科技金融生态,创新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方式,用财政“小资金”撬动金融“大活水”。1-6月:新增科创贷放款1559笔(1260家),放款金额57.13亿元
金融活水滋养科技创新沃土,是成都着力构建更具活力、更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一环。聚焦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和服务能级,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成都正多维度发力——
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制定《成都市开展“先投后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工作方案》,形成《“科创债”新产品方案》,联合担保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发“科创债”科技金融服务产品。
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联合德阳、眉山等市支持“飞机复合材料激光维修技术及装备研发”等区域科技创新合作项目12项。联合实施区域科技创新合作项目30项。举办“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德国、匈牙利专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会,达成合作意向23项。
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发布共识性文件《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成都宣言》。大会期间,积极推进德国史太白公司在蓉设立西南总部,新加坡首创资本在高新区设立孵化和加速中心。会同市投促局及相关区(市)县促成在蓉企业、高校院所签署合作协议19项,促成合作意向1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