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雨城区葫芦村“一核多元”产业布局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7月10日清晨,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葫芦村的村民相约往村里的鲈鱼养殖基地走去,今天,村里的鲈鱼即将上市销售,作为股东,他们不想缺席这个重要的时刻。
有的村民穿着防水裤,把渔网拉满整个鱼塘;有的村民站在鱼塘边上,看着塘里的鱼儿猜重量。
“收鱼喽!”随着一声吆喝,网绳收紧,一尾尾肥美的鲈鱼腾跃而起,鱼鳞映着朝阳,村民们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欢呼。
葫芦村的鲈鱼丰收了!
闲置地新生 鲈鱼游出致富梦
站在30亩生态鱼塘边,葫芦村党支部书记郑万凤思绪万千。
面对缺乏支柱产业,年轻人外流率高,同时被列为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实际以及不知道该如何把闲置土地盘活的困境,葫芦村决定目光向外,寻找发展机遇。
2022年,村“两委”在外出考察中有了意外惊喜。
葫芦村外就是清澈甘甜的濆江河水,葫芦村紧靠雅西高速路八步入口,且位于成都“2小时生鲜经济圈”,适合发展生鲜养殖。
村“两委”还是不放心,多次找到专家前来研判。最终,通过养殖难度、收益比较,决定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中省财政扶持资金将村里闲置的30亩土地,改建成9个标准化的养殖塘。
2023年,基地开始筹建,引来了濆江支流的天然山泉,经过层层过滤净化,源源不断地注入鱼塘。“你看这水,清得能见底,且水温常年保持在18到26度,就像给鱼建了个‘恒温房’。”郑万凤的手一边拨动养殖塘里的水一边说道。
为确保水质稳定,基地还配套建设了循环水处理系统,养殖尾水经过特殊处理方式转化成适合鲈鱼养殖的“净水”,又重新回流到鱼塘。“这么一来,一塘水能循环用上好多次。”郑万凤指着一旁的循环系统说道,“既省了水钱,又不会污染环境。”
经过市场调研和专家建议,葫芦村决定养殖鲈鱼。鲈鱼养殖期短,三四个月就可以达到商品鱼规格。
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村“两委”先后召开3次村民代表大会,村干部们挨家挨户走访宣传,最终说动了村民入股,让141户村民成了“股民”。
可光有资金和鱼塘还不够,鲈鱼养殖,是一个技术活。葫芦村决定与专业的鲈鱼养殖公司合作,建立“技术共享平台”。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创造了独特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样不仅解决了种苗供应、病害防治等难题,更通过保底价收购(高于市场价10%)、二次分红等方式,确保农户收益稳定。
养殖员张雄拥有丰富鲈鱼养殖经验,当他来到葫芦村后,他拍着胸口保证:“这么好的山水自然条件,我保证把鲈鱼养得又肥又美!”
说干就干,2025年3月,葫芦村用村民入股的股金加上村集体的本金,购置了2万多尾鲈鱼苗,分了三个养殖塘进行试养。
一核联多元村集体经济再添动力
张雄弯腰捞起一条活蹦乱跳的鲈鱼,掂了掂重量说:“你看,我们的鲈鱼条条都超过了一斤,估摸着三个塘能收4万多斤。”
养殖公司有自己的销售渠道。鲈鱼捕捞上来后,养殖公司便用自己的冷链运输车通过108线和成雅快速通道,2小时就让葫芦村的鲈鱼摆上成都西河水产市场的摊位。市场价23元/斤,供不应求!
就这样,一条条鲈鱼游进了村民们的致富梦,也游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这片曾经的闲置地,摇身一变成了葫芦村的“聚宝盆”。
鱼塘建起后,村民王万明成了鱼塘的一名员工。
“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跟着基地领工资,年底还有分红!”王万明说,村集体在征求脱贫户和困难群众的意见后,优先为他们安排了鱼塘的工作。
“老张可是个实在人,从早到晚泡在鱼塘边,教我们怎么看水质、怎么配饲料。”村民张正全说道,“现在连我这样的新手都学会了好几手养鱼的门道,这技术学会了就是自己的,以后跟着集体干更有奔头了。”
除了鲈鱼养殖外,葫芦村还积极推进酒旅融合产业、粮经作物种植等产业协同发展,“一核多元”的产业体系,逐步搭建完成。这种的产业协同效应,使全村200余名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预计增加1.8万元。2024年,葫芦村村集体收入达150万元。
“今年鲈鱼养殖基地的成功,又能为村集体经济再增加一笔可观收入。”郑万凤高兴地说。
傍晚时分,忙完活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聚在塘边。“葫芦的山,青青的山,云雾朦胧绕山间……”不知谁起了个头,大家跟着唱起了村歌《葫芦颂》。歌声中,郑万凤望着波光粼粼的鱼塘,脸上满是欣慰:“鲈鱼养殖以后就是我们村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那边还有6个塘近6万尾鲈鱼。目前长势喜人,再过两个多月就能上市了。”
暮色渐浓,鱼塘归于平静,只有偶尔跃出水面的鲈鱼荡起圈圈涟漪。葫芦村的故事,正像这塘活水,生生不息——一条鱼,富了一村人;一片塘,映出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葫芦村乡村振兴好光景。(供稿方:雅安市雨城区委宣传部 雨城区融媒体中心 胡月 王海 姜袁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