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筑梦希望的田野 “三下乡”走进四川阆中“红军村”
近日来,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青马逐梦小分队”的7人来到四川阆中“红军村”,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红军故居的院落前,在老党员的家常话中,在田间地头里,他们追寻先辈足迹,聆听历史的深沉回响,传播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田间地头润人心 红色宣讲“活”起来
川北崇山峻岭之中,有一个隐藏山中的小村落,这里曾走出72名红军将士,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四川南充阆中市二龙镇康垭口村。2022年,康垭口村被列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
村子位于阆中市东北角,距市区32公里,山高坡陡,群山延绵,农田镶嵌在山坡上,自然风光秀美,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红色沃土。队员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缅怀,走进了戚应源三兄妹烈士故居、安志敏将军故居、72红军名录墙。
队员们将思政教育融入田间地头,让红色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田间地头,他们宣讲红色故事,就戚应源三兄妹舍家卫国的故事讲初心,对着72红军名录墙里的名字说担当,把红色故事运用融入日常生活。小分队用AI技术,将红色人物“复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人们与“历史人物”对话,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空中触摸历史的脉搏。
队员们走访红色景点、访问当地群众、收集第一手资料。“南充是一个红色资源富集之地,这儿的每一块地都像在讲述着往昔的英勇事迹和荣耀时刻,每一颗石子都像经历了历史的起伏和变迁。如何才能让这些故事走出南充,让更多更远的人听到,去影响更多的人呢?”带队老师告诉队员们,要发挥所学的专业特长,运用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导游管理、活动策划与管理等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讲好红色故事提供新的路径。
走访慰问老党员,聆听他们的初心故事
实践团队走访慰问了村里多位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与生活关怀,聆听老一辈党员的初心故事,共话新时代使命担当。老党员侯应家精神矍铄,讲述着他的入党故事和奋斗历程。“我是1974年入党的,那时候条件艰苦啊,但心里就一个念头:听党话、跟党走!”侯老指着胸口“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语重心长地说:“党员的身份不是光环,是责任。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想着为群众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你们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更要珍惜,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老人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的话语,如同无声的党课,让围坐聆听的青年学子深受震撼。笔记本上,记录的不仅是历史片段,更是对“初心”二字最鲜活的注解。
这是一堂堂微型党课,大家能真切感受到,五十载风雨兼程,老党员们用一生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他们的坚守与奉献,是矗立在新时代青年心中不朽的精神丰碑。队员们和老党员一起唱革命歌曲,告诉老人们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红色故事进行VR、XR沉浸式体验,足不出户了解各地的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
78岁红军后代:讲述母亲参加革命的故事
“青马逐梦小分队”7人来到“红军村”时,刚好碰上78岁的毛丽华女士,她是红军后代,带着女儿和孙女来到这片她母亲曾经参加革命的地方,给大家讲述她父母参加红军、抗日战争,参加抗美援朝的革命故事。一帧早已泛黄褪色的戎装照片,声音哽咽地讲述着那段烽火岁月。毛丽华母亲是阆中人,“1933年,母亲参加革命只有11岁,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跟随大部队,一步一步地爬雪山、过草地,母亲最终到达延安。母亲永远都是乐呵呵的,从来没有见过她有一丝沮丧,她特别乐观。”
这是毛丽华第一次来到阆中看看老太太出生、参军、生活过的地方。“看了母亲曾经生活、参军的地方,毛奶奶,您有什么感想?”队员们问,“阆中特别好,很漂亮,自然风光特别美。在这里生活、读书、工作很幸福。”“继承红军精神,传播红色文化,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前辈们的殷切期望和嘱托。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