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延绵 古韵新生 宣汉县全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罗家坝遗址勾勒巴人脉络,王维舟故居承载红色初心,刘家大院留住乡土古韵,宣汉民歌流淌岁月清音……一张张饱含深情的宣汉文化遗产名片,述说着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一场场精彩的非遗展演,唤醒了宣汉儿女骨子里的文化记忆。
宣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巴风土韵源远流长。这里有5300多年的考古文明史、2300多年的建制史,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
近年来,宣汉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文化挖掘传承活动,积极探索保护为本、文化为魂、产业为基、融合为要模式,守护好文化遗产的“根”和“魂”,不断提升宣汉文化“软实力”,向着“全国巴文化高地”稳步迈进。宣汉已获评“中国巴文化之乡”,并入选四川省2024年度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提名县。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
保护为先——
留住文化根脉
7月14日,笔者走进宣汉县马渡关镇百丈村李依若故居,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修缮一新的院落完整保留着川东民居“古色古香 +木榫交错”的质朴风貌,成为宣汉守护文化遗产的生动注脚。
“故居由三层院坝组成,始建于清代,原有堂屋一间、厢房数间。你看,这间就是李依若先生曾居住的屋子……”百丈村党总支书记王富娓娓道来,“修缮时我们全程坚持‘修旧如旧’,用传统工艺复原木窗雕花、墙体、青瓦,就是要让建筑的历史肌理原汁原味留存。”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讲究,我们要让后人看到的不仅是一座房子,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王富说道,下一步将把故居打造成村史馆,陈列李依若先生的作品,让文脉代代相传。
与李依若故居相隔一公里的,是百丈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群——刘家大院。中午时分,大院里炊烟袅袅,村民李英正在自家后院里摘菜,准备午饭。
“虽然现在我们常住在城里,但是逢年过节总会来老宅住几天,这里始终是我们的‘根’!”在李英的后院里,紫荆吐艳、海棠挂果,与白墙青瓦相映成趣。“住了大半辈子,感情深着呢。如今政府重视保护,老房子能传下去,我们的乡愁也有了归宿。”
据了解,刘家大院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始建于1899年,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传统建筑特色,窗花和柱墩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体现当时川东地主阶层的富贵气派和建筑格局。目前,该村现有穿斗木结构院落41处,大多修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保存完整的有12处。
一砖一瓦铭刻历史,一草一木牵动乡愁。马渡关镇作为荔枝古道重要节点,已纳入四川蜀道申遗工程,沿线串联起浪洋寺摩崖造像(省级文保单位)、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百丈村、南北朝新安县遗址、唐代荔枝古道等众多遗迹。
面对这份厚重遗产,宣汉探索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保护路径,秉持“留住文化、留住乡愁、留住特色”理念,在最小干预原则下修缮文物古迹与传统民居,让老建筑重拾古朴神韵,让古韵与现代在新村图景中和谐共生。
宏文校工字楼
活化利用——
增强传承使命
与传统川东民居风格迥异,清溪宏文校的工字楼以砖木结构矗立百年。青砖灰瓦间,“工字楼”三个朱红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始建于1916年的建筑,虽历史久远却风骨凛然——作为川东游击军早期活动据点、红三十三军孕育地,它承载着“星火燎原”的红色记忆。
如今,这里不再是静默的历史遗存,而是通过“修旧如旧守根脉、创新形式活传承”的活化利用,成为无数人触摸红色历史、汲取精神力量的生动课堂。
清溪宏文学校素有川东红色革命“活化石”之美誉,依托工字楼等校本红色资源,学校将红色元素融入校园肌理,工字楼、校史陈列室、宏文亭等红色遗存错落分布,红军将领画像与事迹在走廊铺展,校训校歌刻于校门口文化墙,红色歌曲与画作点缀寝室……“步步皆红色、处处能育人”的浓厚氛围,让红色传承浸润日常。
历史的回响不止于红色记忆。今年6月,罗家坝遗址拟入四川省选古建筑和遗址遗迹类别名录。自1999年首次发掘以来,罗家坝遗址已开展9次考古发掘,累计出土青铜器、陶器和玉石器等珍贵文物超3000件。目前,宣汉县已启动罗家坝遗址第十次考古勘探,力争通过更深入的考古发掘破解巴文化未解之谜。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些古代巴人文物?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给出了答案:赋予其生命。博物馆编创了沉浸式实景剧《罗家坝记忆》,用演绎的方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遗址公园从“文物展示”向“文化体验”升级。
近年来,宣汉县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源头活水”,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向“动态传承”转变。当地对薅草锣鼓、土家余门拳、土家刺绣等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进行传承利用。深化“文化遗产+科技”融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丰富展示形式,增强文化遗产的可读性、体验性;拓展“文化遗产+教育”模式,将文化遗产内容融入中小学教育、干部培训,打造沉浸式研学场景,让文化遗产成为思政教育、乡土教育的生动教材。
文旅融合——
彰显城市特色
青砖灰瓦,木石长廊,串串灯火,古色古香是宣汉城区下城壕街给人的第一印象。这里曾经线路缠绕、隐患重重的旧街巷,如今焕发“老树新芽”的勃勃生机,蜕变为兼具烟火味、文旅化、景观化的现代文旅商业街区。
“我们在改造的时候,采取‘微创改造’的理念,着力突出‘山、水、城’的城市特色,展现宣汉民俗文化、土家文化、美食文化等丰富内涵,让文化变‘亮点’、老街变‘景点’,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宣汉县住建局局长谢贵阳说。
近年来,宣汉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消费新场景,助推文旅深度融合。
翻开宣汉县校场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规划图,这里将以老巷为基底、巴人文化为底蕴,打造一个“街道博物馆”,传承巴人文化遗产,增强在地文化认同,塑造城市文化品格,激活老城区发展活力。
“目前,我们已梳理出巴人风情、神话传说、青铜文化等丰富巴人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将分步实施建设巴人文化博物馆、巴人街、巴人文化广场、巴人文化艺术墙,发展巴人文化产业,开发巴人文化商品,以文化底蕴带动经济增长。“谢贵阳补充道。
从白墙青瓦的故居到深埋地下的遗址,从悠扬的民歌到精湛的手艺,宣汉县正以细腻的守护、创新的实践,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保护机制,推动更多遗产列入各级保护名录,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宣汉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行走在宣汉大地,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动交织,一幅“保护有力度、传承有温度、利用有深度”的文化画卷正徐徐展开。(供稿 宣汉县委宣传部 张平 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