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诗意对话——南充高中嘉陵校区高中语文组开展教研活动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穿越时空的诗意对话——南充高中嘉陵校区高中语文组开展教研活动

2025-07-11 16:3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诗联读课在嘉陵校区高二10班课堂上精彩呈现。语文教师杨萍以“不平与不争”为主题,带领学生深入研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开启了一场跨越七百余年的诗意对话。

课堂伊始,教师以简洁的导入语点明两首诗的共通之处——虽时代、作者经历各异,但诗人面对黑暗现实的愤怒与无奈如出一辙,迅速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感氛围。随后,围绕“一读品情感”“二读明结构”“三读析特色”三大核心任务,课堂层层推进。

在“一读品情感”环节,学生们深入挖掘诗眼,如《拟行路难(其四)》中的“愁”,不仅道出寒门志士因门阀制度有志难伸的愁愤,更饱含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临安春雨初霁》中的“闲”,背后则藏着陆游政治失意、报国无门的苦闷与惆怅。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清晰梳理出两首诗情感表达的异同,深刻体会到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在“二读明结构”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剖析诗歌情感变化脉络。《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从“泻水兴愁”的愤懑不平,到“吞声咽愁”的无奈认命,情感跌宕起伏;《临安春雨初霁》则以“厌弃浊世,悔来京华”起笔,历经“辗转难眠”“闲极无聊”,最终发出“远离污浊,及早回家”的感慨,细腻展现诗人的心路历程。

在“三读析特色”环节,学生们化身诗歌鉴赏家,深入探究两首诗的艺术手法。《拟行路难(其四)》巧用比兴、反问、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刻画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临安春雨初霁》则通过比喻、以乐景衬哀情、用典等方式,含蓄表达诗人的复杂情感,尽显古诗的独特魅力。

在对比与探究环节,教师抛出极具思辨性的问题,如“同样怀才不遇,鲍照与李白情感表达为何迥异”“《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情感究竟是‘愤’与‘闲’的对立,还是‘闲’中藏‘愤’”,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与诗人经历展开热烈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更是将课堂延伸至现实生活。学生需结合当下社会现象,思考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系,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一设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更启发他们思考人生选择,赋予古诗新的时代意义。

此次古诗联读课,打破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局限,通过对比阅读与深度探究,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艺术魅力的同时,学会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思考人生,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相信在这样的课堂熏陶下,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将愈发深厚,对人生的感悟也将更加深刻。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