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进行时⑨|“红韵化语”小分子青年志愿服务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下乡”进行时⑨|“红韵化语”小分子青年志愿服务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2025-07-11 16:32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今年恰逢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四川90周年,长征精神穿越岁月长河,始终熠熠生辉。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红韵化语”“小分子”暑期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青春赓续红色血脉工程”的号召,以社区和景区为阵地,围绕“青启、青学、青思、青行、青创”着力点,于7月2日-6日前往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以青春之名赴一场红色之约。

青启

初至太平谋实践,入户调研明方向

初抵太平镇,团队便积极与当地长征社区展开工作交流,通过太平镇长征街社区妇女主任李洪、镇志愿服务项目执行社工雷越的详细介绍,深入了解了辖区概况、红色资源分布脉络、传承实践现状以及推普需求,并成为镇优家志愿项目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成员们分组入户调研,进一步精准把握居民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推普需求。这种“双向融入”的方式,让实践团迅速扎根当地,为后续实践筑牢根基。

随后,团队成员分组入户,通过专项问卷记录居民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收集推普建议,这份“双向融入”让实践团快速扎根当地,为后续将红色文化与推普服务深度结合筑牢基础,也为太平镇志愿服务注入青春新动能。

青学

红韵化语探史馆,青简陈章述赤魂

走进古蔺县四渡赤水陈列馆等红色场馆,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下,团队成员凝视着泛黄史料与锈迹武器,聆听四渡赤水的英雄故事,深切感悟长征精神内涵,决心将红色基因融入推普服务。

青思

丰碑静立铭忠骨,古镇深幽话壮怀

在青杠坡遗址烈士纪念碑前,实践团队列肃立,带队队长宣读悼词,缅怀红军浴血奋战的历史。全体成员敬献自制小白花、默哀,并面向团旗重温入团誓词,坚定传承革命精神的决心。之后,团队拜访“五老”红色宣教员胡敬华,聆听红军与船工的鱼水情深故事,在激昂的船工号子声中跟着学唱,于铿锵有力的节奏里重温“红色赤水”岁月,切身感受当年船工们支援红军的赤诚与豪迈。

随后,专程拜访古蔺县关工委“五老”红色宣教员、市级非遗文化“赤水河船工号子”传承人、红军战士胡道财之子胡敬华,聆听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与船工的鱼水情深。在胡敬华教唱的激昂号子中,成员们重温“红色赤水”岁月,体会革命智慧,立志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使命。

青行

普音朗朗传薪火,赤语声声铸信念

7月5日,实践团以红色文化为魂、推普宣传为桥,在长征社区、景区及优家志愿项目团队的协同助力下,将理论研学转化为浸润式服务,为百余位居民、孩童与游客铺就了一条“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红色传承之路,更有在沪高校师生参与其中,让互动氛围愈发热烈。

同时,实践团以红色文化赋能推普,开展四渡赤水答题投篮闯关,让居民、游客在运动中学习历史;红色非遗拓印画现场,众人用普通话追溯拓片背后的革命故事;钉子绕线绕口令创作环节,在韵律中校准发音,于作品中凝结信仰,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带来别样体验。此外,团队精心筹拍红色主题短剧,借助多平台传播优势,搭建多元传播矩阵,让红色故事突破时空界限,引发网友广泛共鸣与自发分享。

这场将红色精神具象化、语言推广场景化的实践,让革命历史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场,更在百余次互动中,让“说标准话、传红色魂”成为可感可及的行动自觉。

青创

镜头定格红色魂,多媒传播扩声量

7月6日,实践团精心筹拍红色主题短剧。成员们化身编剧、演员、导演,将四渡赤水的英勇壮举、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情深等故事搬上镜头,用生动影像重现峥嵘岁月,让红色故事突破时空界限。

团队作品精准对接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多平台,充分利用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多元传播矩阵的搭建,让红色故事触达更广泛受众,不仅收获大量点赞转发,更带动网友自发分享身边红色记忆,使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在指尖流转中持续扩散。

此次实践中,学校“小分子”团队精准对接古蔺县太平镇红色文化传承与推广需求,聚焦红色历史研学、推普赋能传播及红色基因活化三大方向,旨在彰显长征精神时代魅力,激活红色文化当代价值。这是高校青年力量助力革命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通过“红色+推普”创新模式,为古蔺红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创造性转化和广泛传播注入了青春动能,是校地协同推动长征精神“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积极探索。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