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为“新农具” 宜宾翠屏电商结出“共富果”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机成为“新农具” 宜宾翠屏电商结出“共富果”

2025-07-07 17:12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清晨,翠屏区思坡镇临江村村集体公司的葡萄园里晨露未晞。段红和其他村民一道,早早地就来到葡萄园,手指在葡萄枝条间灵巧翻动,熟练地为青果套上纸袋。“就近务工,可以一边照料家里,一边挣点工资,比外出打工好多了。”她爽朗地笑着,夏日的阳光透过叶隙,洒在饱满的果实上,也映亮了她和同伴眼角的期待。

村里有了“果蔬+”

临江村位于翠屏区西北,紧邻岷江。近年来,该村紧扣“党建引领、三社融合、发展电商”思路,聚合资源抢抓发展,成立产业联合党支部,明晰“四村共建,三产融合;电商跟进、全面振兴”发展路径,创新“果蔬+”特色产业发展理念,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打造“山水思坡,静美临江”推广品牌,擦亮农文旅名片。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4.6万元、收益8.8万元。

该村经过多年发展,建成了柑橘、葡萄、蓝莓、蔬菜基地约2500亩。每年秋、冬季节,临江村的电商服务站点就堆满了金黄的柑橘,果农们忙在这里分拣、套袋、装箱。一箱箱“思橙”牌柑橘,靠着朋友圈、电商直播发往全国各地。今年,临江村近四成柑橘搭上电商快车,奔赴湖北、重庆、贵州等地。

为了提高果农收益,该村积极对接农业农村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并推广蔬果、套袋技术,让果子大小均匀、果面光洁,品质大幅提升。对于那些“颜值”稍逊品质正常的果子,放在往年,果农要么自己吃了,要么丢弃了。现在,它们进了榨汁机加工成果汁。2024年,该村600吨原本可能烂在地里的柑橘,经此一转,化作1500元一吨的收益,为乡亲们增收200余万元。

手机成了“新农具”

临江村民的致富经里,“电商”是浓墨重彩的一章。从微信朋友圈分享到在外务工人员的熟人圈,再到短视频平台的火热直播,临江的水果乘着网络东风,实现了全国包邮。村里年轻人纷纷拿起手机,镜头对准熟悉的土地和劳作的身影,让家乡的甜蜜“飞”入千家万户。

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廖强吉介绍,不少年轻已婚女性在怀孕到孩子读幼儿园的几年里都会待在村里,于是村上鼓励她们开展直播和拍摄短视频,靠电商的力量为自己增加一份收入。

“带着娃也能把果子卖出去,手机已经成了临江村年轻人的新‘农具’!”廖强吉说。

不仅如此,廖强吉还利用外出电商培训所学知识,带领合作社成员拍摄微电影、短视频,《红之初心,“橙”就梦想》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特等奖,短视频播放超10万次。更联合网红直播创下“秒售千斤农产品”纪录,实现优质果鲜销、次级果加工的双重增值,让“一树柑橘挣两份钱”,进一步打响了临江村的知名度。

现在,临江村几乎每个种植户都会在丰收采摘的时候打开手机拍上一段、直播一会儿,爱研究的村民还慢慢积累了不少粉丝,靠电商实现了致富梦。

江风里飘来“新钱景”

临江村沿江新修的道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人气。汛期以前,每到节假日,江畔露营帐篷如繁星点缀,烧烤的烟火气混着柑橘的清香。游客们采摘鲜果,体验农事,临走时后备箱塞满“临江甜”。为了赶上这一波热潮,村里顺势而为,将闲置的农房改造成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和设备租赁。

廖强吉表示,下一步,村上将选择合适区域打造集装箱主题酒店,同时进一步规范露营地,吸引游客、拓宽销路。岷江的江风,吹动了游客的衣角,更吹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从一颗柑橘的蜕变,到一部手机的魔力,再到江畔升腾的烟火气,临江村的故事里,科技赋能与乡土智慧交织,老树新枝下,正结出沉甸甸的共富之果。

不仅是思坡,当前,翠屏区正以全国、全省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为契机,全力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规范化发展。目前全区农民合作社达751个,各级示范社118个,入社成员近1.8万户,辐射带动6万余户村民增收。全区已形成以宜长线和岷江两岸乡镇重点发展柑橘,带动全区多品种水果发展的格局。2024年,全区水果种植面积12.5万亩,产量约11万吨。

接下来,翠屏区将持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推动农民合作社内强素质、外强能力,树立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翠屏示范”,进一步引领和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供稿方:宜宾市翠屏区 杨晓川、王胤黎)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