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仪陇:以工业之劲“铸就”发展之基
延链补链强根基、厂房建设筑平台、招商引资聚动能……一系列工业发展组合拳正成为仪陇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机械制造园区、新能源产业基地、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等载体之内,不断刷新工业发展速度,集群效应更加凸显。仪陇县城搬迁20年,不只城市版图扩张,工业的“筋骨”也不断强健。
近年来,四川南充市仪陇县持续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完善产业链条,提升载体能级,创新招商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工业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县域经济的硬实力、竞争力、带动力显著增强。
延链补链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仪陇县城俯瞰图
延链补链是串联产业发展的黄金纽带,是区域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密码。它不仅为企业降本增效筑牢发展根基,更是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动能。仪陇县正是紧握这条“黄金纽带”,在工业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奏响产业集群发展的“节奏音”。
近年来,仪陇县精准锚定东部地区机械制造产业梯度转移、成渝汽车汽配产业崛起的机遇,以补齐工艺链、完善配套链、构建产品链为发展主线,创新采用以商招商等多元模式,不断拓展招商引资“朋友圈”。在机械制造领域,仪陇秉持“缺啥补啥”的精准策略,聚焦毛坯成型等基础工艺环节发力,引入产业链关键项目,实现机械毛坯件本地生产,夯实产业制造根基;在新能源赛道上,围绕锂电池产品链空白,仪陇积极为链主企业配套,随着多个相关项目落地,锂电池从原料加工到成品产出均可在本地完成。
7月5日,在仪陇东西部协作产业园,企业生产车间内,自动化区、数控区、钻床区布局科学规范,智能化机械臂灵活舞动,精准加工着汽车零部件,一派繁忙有序的现代化工业生产图景跃然眼前。
四川惟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雷对此深有感触:“最开始我是园区里第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企业,那时候单打独斗,发展艰难。如今园区产业链不断完善,到处都是同行企业,公司也跟着蒸蒸日上,现在整个园区充满活力,大家抱团发展,劲头十足!”
2020年,李一雷来到仪陇创办四川惟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短短两年后,他又投资建成四川德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加工、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基地,专业生产汽车机油泵、涨紧器等产品。目前,该公司已开发水泵、机油泵品种600余种,涨紧轮及总成800余种,汽车摆臂200多种,全年产值近6000万元,成为园区发展的标杆企业。
曾几何时,产业链不完善宛如一块“绊脚石”,横亘在仪陇企业的发展道路上。企业面临着运行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诸多难题。以锻打、铸造、表面处理等工艺为主的机械制造企业,时常因无法在附近购买到生产必需的工具,以及获取二次加工服务而困扰。为破解这一困境,仪陇县精准施策,专门引进了配套项目,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过去产业链缺失,我们走了不少弯路。”李一雷感慨道,“现在园区企业紧密协作,不仅能组团发货、共享设备,商业合作也日益频繁。产业链完善后,配套招商力度加大,企业抱团发展,发展空间更广阔,产业布局也更科学合理。”
从曾经的孤军奋战到如今的集群发展,从产业链残缺到逐步完善,仪陇县通过延链补链,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激活了产业协同发展新动能,显著增强了县域工业整体竞争力。
高标准厂房建设
托起工业发展根基
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工作
高标准厂房建设,是支撑工业产业发展的稳固梁柱,是区域工业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石。它不仅为企业高效落地筑牢硬件根基,更是推动产业集聚成势、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
近年来,仪陇累计投入50亿元拓展6.95平方公里产业版图,构建“一区两园”(四川仪陇经济开发区下辖丰华工业园、光华工业园)发展格局,建成10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25公里市政配套,6个机械制造产业园与2个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形成产业集聚“强磁场”,为企业快速投产搭建起“快车道”。
7月5日,在位于仪陇经开区的四川福骏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施工现场,打桩机、挖掘机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争分夺秒绑扎钢筋,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新建的标准化厂房完全按照我公司需求定制,6月初开工,照这个进度,12月就能建成投产。”公司负责人介绍说。量身定制的厂房契合生产规划,品质过硬,不仅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还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为企业未来扩产升级预留了充足空间,将真正实现“拎包即能大干一场”。
项目落地生根的速度,彰显着园区的承载实力;而园区承载力的源头,正是标准化厂房建设。高标准厂房建设,已然成为仪陇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为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我们紧扣园区产业定位与空间布局,动态修编规划,推动‘多规合一’,促进园区朝着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方向迈进。围绕‘七通一平’标准,持续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优化路、水、电、气、管网及通讯网络,新建公共服务、生活配套设施和便民场所。”仪陇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大力清理低效闲置用地,优化光华、丰华园区空间布局,科学规划住宿、餐饮、商业、仓储等配套,全方位升级基础设施,让园区既有“生产硬实力”,更具“生活烟火气”。
为持续夯实平台载体,仪陇抢抓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开发边界中期调整机遇,全力拓展经开区规模,推进产城融合型园区建设,提升仓储物流、安全环保等生产性服务水平,同步完善基础设施。2025年将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中期评估,2026年经开区面积拓展超1平方公里;2025-2026年,每年新(改)建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以上。
招商引资
赋能仪陇工业崛起
仪陇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
制造业是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而招商引资则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它不仅是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仪陇县在招商引资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综合采用蹲点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方式,成功引进一大批优质企业优质项目。2021年以来,该县累计招引制造业项目149个,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城搬迁20年来,仪陇制造业历经风雨,先后走过探索期、定向期、培育期三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华丽蜕变。如今,仪陇工业产业已颇具规模,构建起以汽车底盘件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和以小动力锂离子电池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特色产业的“一主一特”产业体系,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当地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梦想,更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仪陇经济发展的亮丽名片。
仪陇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外事局项目股股长雷斌回忆道:“县城搬迁初期,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由于产业无基础、定位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招商引资处于探索阶段。‘捡到篮子就是菜’的粗放招商方式导致产业链协同不足、要素配套滞后,难以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企业快速发展受到制约,制造业始终无法实现规模化快速聚集。”2020年,为打破这一困境,仪陇果断转变思路,从“盲目招商”转向“产业定制”,将区位优势与外部产业转移历史机遇深度耦合,集中力量精准选链,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深入的可行性论证,发现汽车配件产业链条长、市场规模大、产业韧性高、转移需求强等显著优势,不仅能够较好抵御市场风险,还能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非常适合在仪陇布局。随后,仪陇招商团队马不停蹄,前往河北、重庆、广东、浙江等地开展蹲点调研,深入学习借鉴当地汽配产业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通过对各地招商资源的详细分析和精准研判,仪陇确立了以长三角为重点,珠三角、成渝为补充的区域招商策略,精心绘制“产业图谱”“招商地图”和“项目清单”,开展蹲点定向招商。发展产业的坚定决心和扶持企业的真诚态度,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到仪陇投资。
“近几年,我们的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良好的产业生态对企业具有极强的吸附性。”雷斌介绍道。为加速企业产业释放,仪陇建立“招商+项目”双秘书服务机制,靠前参与企业落地投产全过程,及时解决生产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落地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此同时,仪陇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招引培育了锻打、铸造、表处、热处理、钣金等配套工艺和生产材料、机修、物流等配套服务,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实现互利共赢。
下一步,仪陇将继续锚定“一主一特”重点产业,并前瞻布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综合运用以商招商、资本招商、链式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链主型优质项目和基础型、配套型支撑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奋力打好经济发展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