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科里的暖春:当白衣守护生命的晨昏
2025年春末的成都京东分医院老年病科病区,晨光正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泛黄的病历夹上流淌成金斑。护士站的电子屏轻闪着今日查房提示,而走廊尽头的心愿墙上,一张用粉色便签写着“妈妈想吃我煮的粥”的字条已微微卷曲——在这个被病痛与衰老笼罩的角落,白衣天使们正用掌心的温度焐热生命的寒冬。
从临终病床到“钟三岁”的早餐桌
2月某个寒冷的清晨,40多岁的鼻咽癌患者从ICU转入时,瘦得像一截风干的枯枝。晚期癌症、放疗后遗症与多重感染让他全身插满管子,牙关紧咬的间隙里溢出浑浊的痰痂。每当剧痛袭来,他母亲就攥着衣角在病床边发抖,逢人便重复那句自责:“都怪我找他要了那笔钱,他才累倒的。”老年病科的医生护士快速控制了他的症状,也疗愈着患者和家属的心灵。三八节那天,护士张蕾递来的康乃馨让她指尖颤抖:“活了六十年,头回有人给我送花。”
科室搬迁那晚,患者突然睁眼骂母亲“别再来了”。老人僵在原地的刹那,周焱主任轻轻揽住她佝偻的背:“阿姨,这是药物引起的谵妄,不是您做错了什么。”几天后,当患者攥着母亲的手哭着说“对不起”时,母子俩抱头痛哭的场景让查房的护士悄悄别过脸。如今每天清晨,母亲都会提着保温桶站在护士站:“按陈主任教的法子炖了鸡汤,他今天能吃半碗粥了!"看着那个曾被断言"时日无多”的男人啃着蹄髈撒娇“要喂”,医护们笑称他“钟三岁”,转身却在病程记录里写下:营养科已定制高蛋白食谱,拟下周评估出院。
十斤糖爷爷的西瓜与白大褂魔法
“赵佳!赵佳丫头在哪儿?”5月初的病房里,总飘来东北大爷洪亮的嗓门。这个有着双层下巴的“十斤糖爷爷”,曾让陪护阿姨束手无策:护士一转身,他就把药片吐进纸巾;唯有穿白大褂的人哄着“这是降血压的甜豆”,他才张嘴吞药。中心静脉置管让他不适,他拍着床板喊“再不拔管就自己拽”。当护士长陆翔给他拔管、处理好穿刺点后,他拽着护士长的袖子念叨:“等出院给你们买十斤大白兔。”
次日清晨,护士站真堆起小山似的糖袋。送锦旗那天,爷爷非要看着每个人进他房间拿西瓜块:“得亲眼见着姑娘们咬上一口才放心。”当医师赵佳蹲在床边帮他挑西瓜籽时,老人突然摸着她的白大褂喃喃:“我闺女在哈尔滨念书,也穿这么白的褂子...”后来从他女儿口中得知,爷爷走时床头柜还放着没送完的水果糖。如今每当护士剥开奶糖,仿佛还能听见那个犟老头的笑声在走廊回荡:“甜不甜?爷爷买的!”
凉山女孩的凌晨四点与锦旗背后
“我好害怕啊!”“我浑身都在发抖,我怕妈妈回不了家。”2024年9月24日凌晨4:45,医患群里甜甜(患者女儿小名)的消息带着哭腔。带母亲去北京就诊,返回途中突发消化道大出血,这个独自扛着照护重任的大学生在异乡医院走廊里手足无措。4分钟后,周焱主任的回复跳了出来:“乖乖,你先稳定一下情绪,先把检查结果拍给我。”
住院期间,甜甜和医护处成了家人。赵医生会在查房后陪她坐在楼梯间:“我上大学时也打过三份工,累了就躲在厕所哭一场。”护士心桐把感冒药塞进她兜里:“自己都病倒了,怎么照顾妈妈?”如今母亲在凉山老家康复,甜甜每次寄来水果都会附张纸条,这次写道:“这里的医生像家人,让我在最绝望时敢回头。”离院前,她特意赶在期末考试前送来锦旗,红绸上的烫金大字映着泪光:“予我铠甲的白衣家人”。
暮色漫进走廊时,护士正推着轮椅带患者晒太阳。“钟三岁”举着蹄髈向隔壁床炫耀,十斤糖爷爷的糖纸在窗台上闪着光,甜甜妈妈在凉山康复的视频在医患群里传递。这些被病痛揉皱的生命,在白衣的呵护下重新舒展——原来医学的温度,从不在冰冷的器械里,而在凌晨四点亮着的手机屏幕、掌心相递的药片,和那句“别怕,我们都在”的轻声安抚中。当又一个清晨的阳光漫过窗台,老年科的故事仍在续写着关于生命与希望的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