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东部经开区:市场化授信与股权财政“双引擎”,驱动“一片地”向“一座城”进阶| 财政金融、经济合作篇①
达州东部经开区锚定“创新高地、产业新城”的目标,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财政金融与经济合作领域大胆破局。从荒芜土地上的一纸蓝图,到基础设施拔地而起的建设热潮,再到产业集群蓬勃生长的活力新城,经开区正以“市场化融资授信”与“股权财政转型”双轮驱动,书写着从“一片地”到“一座城”的蜕变传奇。
《达钢旧图》/赵季平摄
资金与资源整合:两种模式协同发力
《老旧小区街道》陶瑶瑶摄
在土地开发初期,达州东部经开区面临着“资金从哪来”“资源如何统筹”的关键问题。为此,经开区提出了“市场化融资授信25亿元”和“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两种模式,二者协同发力,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一、市场化融资授信:短期输血,启动开发
《亭柳大道》/颜怀见摄
25亿元银行授信作为“启动资金”,为经开区的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这笔资金主要用于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前期开发的资金难题。通过优先投向能提升土地价值的区域,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绿色铸造产业园项目等,形成了优质资产包,为后续股权融资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股权财政转型:长期造血,吸引社会资本
《科创中心大楼》/颜怀见摄
随着经开区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基本完成,逐步迈向以产业化培育发展为重点的新阶段,股权财政转型模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标准厂房》陈佳佳摄
东部经开区化工园区成功获批,有效拓宽了产业园区发展空间,为一大批重点企业、头部企业落地建设创造了条件,有力推动了产业集聚。众多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杭氧空分供气》张靖摄
经开区积极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坚持“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干成找办法”的理念,多次前往成都等地对接四川建信投资公司、四川振兴集团等,了解基金政策,拓宽融资思路。通过借力社会优质资源,持续深入推进产业招商,力争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在亭子镇撤镇设街道、产业社区建设中,股权财政模式发挥了显著作用。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与建设,不仅解决了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充分发挥了社会资本在项目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实现了互利共赢。
《明月江生态公园》颜怀见摄
二者协同发力,破解了资金瓶颈。授信资金解决了“从0到1”的难题,股权模式则撬动社会资本完成了“从1到10”的跨越。通过努力组建产业引导基金,搭建了一支有针对性的、专项支持产业培育的“政府引导基金为主、东部经开区国企参与”的产业引导基金,撬动了更多社会资本,为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生态打造发挥了引导作用。同时,持续打造从“一次性卖地收入”转向“持续分红+税收增长”的长期模式,匹配了产业培育长周期特点,保障了长期收益。若协同发力成功落地,达州东部经开区将成为西部区域从“土地依赖”转向“运营为王”的典范,政府从“包办者”变为“合伙人”,社会资本从“旁观者”变为“操盘手”,最终在风险共担中实现收益共享。
《钢城夜色》宋万明摄
达州东部经开区的探索,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践,是西部城市摆脱土地财政依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未来,该区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在财政金融与经济合作领域不断突破,向着更高质量发展目标加速迈进,为西部区域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