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 放心用17|自主研发生产+75%本地配套 “链主”企业这样助力产业发展
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都将扩大内需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聚焦需求不足、市场疲软问题,推动“工业精品向爆款产品转变、区域品牌向产业地标转变、单一市场向多元市场转变”,成都市经信局联动成都日报等媒体,推出“成都造放心用”系列策划报道,旨在加快提升“成都造”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美誉度。
此次将专题采访中车成都公司及其160km/h新一代市域A产品,采用图文和视频结合方式,将在成都日报官网、中国网-中国四川官网、成都市经信局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报道。
每天,成都轨道交通资阳线车辆从福田站出发,途径成都东部新区、简阳市和资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雁江区,最终停靠在资阳北站。短暂的停留后,资阳线车辆又从资阳北站出发前往成都。
这是四川省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依托全国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的时速160km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技术平台,是国内速度最高的市域A型列车。自去年9月开通运营以来,轨道交通资阳线已成为成都都市圈的新动脉。
这款列车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又折射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怎样的历程?本期《成都造放心用》,走进四川省轨道交通“链主企业”——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成都公司”)。
打造多款“全国首列”列车
填补西部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产业空白
“全国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的时速160km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融合了5G通讯、全自动驾驶、智能运维、本构安全、轻量化等先进技术,可4、6、8辆灵活编组,可与地铁互联互通,实现‘市中心-市中心’一站直达,成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的重要创新载体。”中车成都公司技术部车体分管设计师葛天说。
据葛天介绍,2023年、2024年开通运营的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资阳线正是采用了该款车型。“新技术的加持下,车辆运行更安全、更平稳,乘客体验更便捷、更舒适,运输效能提升33%。”
“除了全国首列新一代市域A型车,中车成都公司还打造了全国首列熊猫旅游专列——“熊猫专列1.0·安逸号”,并先后推出了‘熊猫专列2.0·什邡号’、‘熊猫专列3.0·成都号’为代表的普惠型、舒适型、高端型全谱系精品旅游列车,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铁路旅游新体验,实现了‘交通带动文旅、文旅促进交通’的深度融合。”中车成都公司技术部车体分管设计师葛天说。
打造多款“全国首列”列车背后,中车成都公司扎根成都可谓由来已久。1954年,为配合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修建,中车成都公司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工厂。2014年,中国中车与成都市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产业迈上新台阶。
“城市需要发展,企业也需要发展。在这样的战略合作下,公司迎来高速成长期。”历经多年发展,中车成都公司已成长为四川省轨道交通装备“链主企业”。
“如今,我们拥有高速动车组高级修、城际动车组造修、市域列车造修、城轨地铁车辆造修、中低运量轨道交通车辆造修等多方面的能力,填补西部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产业空白。”中车成都公司城轨事业部市场经理李键苇说道。
轨道交通产业“链主企业”
真正实现“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轨道交通是装备制造业中的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最丰富的门类之一。作为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链主企业”,如何以磁吸效应助力城市形成产业集群?
答案就藏在产业园区里。
一个产业园区,集聚供需两端,技术交流、协作配套快速实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车成都公司的产品制式、产业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现已具备每年城轨车辆新造600辆、城轨车辆检修1000辆、高速动车组高级检修60组、城际动车组造修20组、铁路客车检修1200辆的生产能力。
李键苇告诉记者,强大的磁吸效应,带动周边产业链“九大核心技术”“十大关键零部件”配套齐全,成功招引成都新誉、成都克诺尔、成都金越等企业入驻园区,本地配套率超75%,真正实现了“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当然,能够形成这样的产业集聚效应,得益于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成都的16条地铁线路中,有10条采用了公司的列车,比如2号线、7号线、18号线、19号线等。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企业所在的新都区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内就有70多家企业在给我们提供配套。”李键苇说。
他告诉记者,未来,中车成都公司将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聚焦运营运维,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站在系统融合的角度,从全场景出发,创新升级,研制面向未来的标准地铁、市域产品,为用户提供“产品+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我们希望与城市共成长,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