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不开心”——青少年抑郁早期识别与家庭支持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懂孩子的“不开心”——青少年抑郁早期识别与家庭支持

2025-07-04 14:02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孩子总说“没意思”、闷闷不乐超过两周、曾经喜欢的活动突然提不起劲儿……这些信号,您真的读懂了吗?6月29日上午,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联合儿少精神科举办的“同改变、共成长”家长课堂迎来了第五期精彩讲座,中级心理治疗师何天宝主讲,为在座家长带来了一场题为《读懂孩子的“不开心”——青少年抑郁症识别与初步应对指南》的实用课程,现场气氛专注而热烈。

核心聚焦:早识别,早干预

何天宝开宗明义,强调了早期识别抑郁信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他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不开心”背后可能隐藏的危机:区分“小情绪”与“大问题”:何天宝指出,考试失利后的短暂低落、朋友吵架后的不开心(抑郁情绪)是成长中的常态。然而,当孩子的低落、兴趣丧失持续超过两周,并严重影响了学业、社交和日常生活功能(如拒绝上学、不出门、生活一团糟),就需要高度警惕可能是抑郁症的信号。何老师生动地比喻:“抑郁情绪像偶遇的乌云,问题解决了天就晴;抑郁症则像持续的低气压,即使眼前问题解决了,新的‘阴霾’又会笼罩心头。”

要注意识别“隐形的警报”

除了明显的情绪低落,何老师提醒家长更要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非典型表现:比如孩子常说“活着没意思”、“高兴不起来”,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心境低落);或者画笔闲置、球场冷清,连游戏都觉得“没感觉”(兴趣减退与快感缺失);或者写作业盯着题目半小时不动,反应变慢(思维迟缓);常自责“都是我不好”,甚至出现危险的念头。甚至反复喊“肚子疼”却查不出病因、长期失眠、食欲骤减……这些身体的“求救信号”往往先于情绪表达。

关键力量: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良药

讲座的重中之重,在于强调家长的理解与有效支持在孩子应对抑郁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何天宝为家长们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三步走”支持策略:第一步:按下“劝开心”键,启动“倾听”模式:停止无效安慰:避免说“别想太多,开心点”。要学会有效倾听:尝试说:“你说‘活着没意思’,能和爸爸妈妈多说说吗?”建立信任是基石,让孩子感到被接纳和理解,才愿意敞开心扉。第二步:打造“减压”家庭港湾:不过分强调分数排名;避免家庭争吵,减少“隐形压力源”。主动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何老师举例,有家长停止催促学习后,孩子反而主动吐露了心声,家庭环境的松绑让孩子感到安全。第三步:科学就医,破除“病耻感”:正视疾病本质:抑郁症是疾病,需要专业治疗,绝不能“等孩子自己好”。及时带孩子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就医前记录好孩子的症状细节(情绪、睡眠、饮食、行为变化等)。何老师特别呼吁家长放下“病耻感”,科学看待抑郁症,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同时,他也提醒家长要关注自身情绪,避免过度付出,保持良好状态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

携手同行,共护成长。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何天宝以其专业的视角和生动的讲解,为家长们点亮了识别孩子心理阴霾的“探照灯”,更构筑了用理解与行动支持孩子穿越困境的“暖心桥”。家长们纷纷表示,这场讲座不仅增加了知识,更缓解了焦虑,明确了方向,深刻认识到家长的敏锐察觉、科学认知和温暖陪伴,是帮助青少年战胜抑郁、重获阳光的关键力量。

(供稿方: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谢佳)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