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基地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学基地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5-07-04 14:02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下,研学旅行正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在四川高县,一座座研学基地从闲置农房、传统村落中“生长”出来,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了教育资源,更以“研学+”模式撬动了产业融合、人才回流与文化复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新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激活内生动力。而乡村的价值,藏在山水林田里,也写在非遗传承的文化基因中。高县地处川南,既有56万余亩“桑田茶海”的生态画卷,也有请春酒等“非遗文化”的历史遗存。过去,这些资源多处于“沉睡”状态,偏远村落的老手艺无人问津,连片茶园、蚕茧仅能靠卖原料盈利,传统农耕智慧面临断代风险。

研学基地的出现,为资源转化提供了可能。庆符镇小靖村,把百年民居改造成“农耕文化研学馆”,老农具成了展品,村民的耕作故事成了课程内容;在来复镇,茶企与学校合作打造“茶文化研学基地”,学生既能参与采茶、制茶,还能通过VR技术了解茶叶产业链。原本单一的农业资源,摇身一变成了集体验、教育、科普于一体的“复合资产”。

乡村振兴不能单靠“卖风景”,更要靠产业融合形成“造血机制”。研学基地的出现,打破了“教育归教育、农业归农业”的壁垒,催生出“研学+农业”“研学+文旅”“研学+电商”等融合业态,让乡村产业从“单点发力”转向“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研学基地的运营,既需要懂教育的“规划者”,也需要懂乡土的“讲解员”,更需要懂经营的“管理者”。这一需求倒逼高县构建起“本土培育+外部引进”的人才培育体系,让乡村不仅留住人,更能成就人。

对本土人才,高县推行“研学讲解员培育计划”,选拔有经验的村民、非遗传承人、老教师等进行系统培训,内容涵盖课程设计、应急管理、文化讲解等。对外部人才,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吸引专业力量。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乡村研学研究中心”,引进教育学、旅游管理等专业师生参与基地规划;与文旅企业合作,引入运营团队负责市场推广。这种“本土人才扎根乡土+专业人才赋能提升”的模式,既保留了乡村的“原味”,又提升了运营的“专业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人才动力。

乡村的魅力,不仅在于物质富足,更在于文化认同。研学基地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成了乡土文化的“传播者”与“重塑者”,让村民重新发现本土文化的价值,让青少年建立起对乡村的情感联结。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观念的转变。研学活动中,城市学生带来的新视角、新想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农家乐经营者开始注重卫生标准,手艺人尝试通过短视频推广产品,村干部学会用“教育思维”规划乡村发展……这种“双向互动”,让乡村不再是封闭的“孤岛”,而是充满活力的“文化共同体”。

从资源活化到产业融合,从人才培育到文化重塑,高县研学基地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找到符合本地实际的“造血”路径。当教育的需求与乡村的资源相遇,当城市的目光与乡土的价值对接,乡村就能走出一条“以研促产、以产兴村、以村育人”的振兴之路。(供稿方:高县融媒陈小芳)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