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结硕果 万源萼贝“贝”出金山银山
在四川省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充分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萼贝种植产业,成功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如今,又到了萼贝的丰收季,预计今年鲜品产量可达30余吨,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在万源花萼山萼贝种植基地,村民正忙着采挖成熟的萼贝。今年气候适宜,萼贝长势喜人,个头饱满,最大的如独蒜一般。
万源市官渡镇项家坪村村民项尔阁:现在他们公司带领我们种出来的效果好,每家每户种植量大一点的,在十来二十万元的收入应该是有的。
萼贝属川贝母,明代有“川贝甲天下,萼贝冠全川”之载,清代为朝廷贡品,花萼山产出的贝母质量好,颗粒均匀、质坚实、粉性足、色白有光泽,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川贝母喜冷凉湿润环境,而花萼山海拔高、植被丰富,为萼贝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近年来,当地通过野生驯化和技术改良,推广仿野生生态种植模式,今年产量较往年提升10%。
万源市花萼山萼贝种植技术人员项尔华:采用智能大棚育苗,选育优良品种,通过优质腐殖土培育,今年亩产比去年提高10%,亩产可达700斤。
目前,万源市已建成萼贝种源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和种植基地500余亩,预计鲜品产量30余吨,带动上万人次就业、200余户农户增收。通过与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当地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瓶颈,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靠山吃山到育山富民,花萼山的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科技和生态的双轮驱动下,小小萼贝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万源市润雨中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项能鹏: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首先是科技赋能,与科研机构合作攻关提取技术,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其次是全产业链布局,从标准化种植基地到终端产品研发销售,实现全程可控;最后是品牌升级,通过严格的质量管控和特色产品开发,申报地理标志,建立川贝母GAP基地,打造川贝母精深加工的行业标杆。(供稿方:达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