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学子肖肖:从支教志愿者到公招“状元”
2023年秋,大巴车穿过大凉山腹地的盘山公路,将肖肖带到了甘洛县斯觉九年制学校。车窗外,连绵的群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彼时,这个宜宾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女生不会想到,未来两年间,她将在这片海拔2000米的土地上,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见证教育的星火如何照亮深山里的童年。
她说:“甘中不缺好老师,但斯觉的孩子们需要我。况且,我已经熟悉这里的每一张课桌。”
一场“逆行”的选择,始于七年前的支教梦
“高中时就有支教梦,但当时学校的项目没能成行。”肖肖回忆道,“大三看到支教通知时,那个埋藏七年的愿望突然就苏醒了。”报名前,她甚至不知道甘洛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只知道这里曾被贴上“偏远贫困”的标签。“正因如此,这里更需要帮助”——这个简单的想法,让她与甘洛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到斯觉,现实却给了她第一个考验。满怀教学热情的她被安排教授副科,这让她一度感到失落。但很快,这个聪明的姑娘找到了新的支点:利用充裕的时间听课、与学生交朋友。渐渐地,她发现这里的孩子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不在智力,而在学习态度。“他们意识不到教育能改变命运,这更坚定了我要留下的决心。”
2024年夏天,当肖肖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完成公招考试时,所有人都以为她会选择县城条件最好的甘洛中学。然而这个倔强的姑娘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重返斯觉九年制学校,回到了最初的那间教室。
山中坚守,是现实考验更是精神选择
重返斯觉的生活远比想象艰难。宿舍从山上的养老院搬到了校内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家徒四壁的房间,床是临时用木板拼的。”肖肖至今记得第一个夜晚,“等送我的家人离开后,我躲在被窝里给朋友打电话痛哭。”
正式担任班主任后,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这一度曾让她想放弃。作为班主任,她面对的是家庭教育缺失、学习习惯薄弱的孩子,还有根深蒂固的“读书无用论”,家长常帮孩子请假外出打工。“一个学生几天不来,基本就是去打工了。”最令她痛心的是,有家长当面说:“老师你别管了,早点嫁人比读书强。”
她没有退缩,而是改变角色定位,从学生“朋友”转变为有威信的引导者,自创“生活教育法”:从教学生洗头刷牙开始,逐渐培养学习习惯;她坚持家访,哪怕要提着东西徒步两小时山路。“我们家访的目的不仅仅是关心孩子出勤与否,更重要的一环还是在‘送教上门’,有些残疾的孩子无法到校上课,我们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孩子们的受教育困难。”
支撑她的,还有同事间的温暖。学校没有食堂,老师们轮流做饭。有次肖肖上课来不及做饭,饿着肚子回到宿舍时,发现本该休息的同事特意起来为她热好了饭菜。“这样的瞬间太多了,就像黑暗里的光。”
看得见的改变与看不见的成长
第二个冬天,肖肖发现教室里的变化悄然发生:曾经乱扔垃圾的学生开始主动打扫卫生;总爱逃课的男生会在课后追着问问题;最让她欣慰的是,有女生悄悄告诉她:“老师,我想像你一样上大学。”
这些变化来之不易。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她会定期开班会,自费为学生发奖品,让每一次进步都闪耀仪式感的光芒;每逢彝族新年,她还会精心准备绣有吉祥纹样的红包,将传统文化祝福化作润物细无声的关爱。
这种改变是双向的,肖肖也在成长。那个初到时躲在被窝哭的姑娘,如今已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那个曾因家长态度而沮丧的新教师,现在会笑着说:“要改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至少我的学生知道了人生还有另一种可能。”
“我在这里,就留在这里”
当被问及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时,肖肖讲了个故事:有次朋友要给她介绍在县审计局工作的对象,她婉拒说:“我在这里,就留在这里,完全靠自己,不需要依靠一段关系而留下。”
如今,她已完全融入这片土地,学会了熟练地处理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习惯了那个稍显简陋的宿舍因为那是她结束一天辛苦工作温暖的慰藉,甚至爱上上山采集野果野菜。她的手机里,存着许多她和学生们的合照。
她说:“教育就像种树,可能我这一代看不到参天大树,但至少要保证种子能发芽。”
教室晨光洒落,肖肖批改的作文本里,一个学生写道:“我的理想是成为肖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这或许就是对“教育的力量”最好的诠释,也是一个青年教师,在大凉山播种希望的真实剪影。(供稿方:宜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