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壳村”到集体经济强村 蓬安县全域推广“羊角嘴村模式”
近日,四川南充市蓬安县巨龙镇羊角嘴村高标准农田里,千亩水稻随风摇曳。这个曾经的“空壳村”,如今已建成以粮油、生猪和水产为主导产业的3000余亩现代农业园区,2024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35万元,户均增收1800余元。引人注目的是,其探索推行的“支部领办、统一经营、机械化耕作”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已在全县21个乡镇(街道)推广。
从“空壳村”到集体经济强村,羊角嘴村的变化不仅拓宽了自身发展之路,更探索出一条丘区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
三社联动羊角嘴村的振兴密码
“今非昔比!”羊角嘴村党支部书记王喜全感慨地说。曾经,羊角嘴村是个典型的“空壳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土地撂荒,集体经济更是一片空白。如今,碧水环绕着青山,田间“铁牛”来回穿梭,果实挂满枝头,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时间回溯到2019年春天,羊角嘴村党支部召开全村党员群众代表会议。30余名代表挤在村委会狭小的会议室里,作出了一个大胆且具有开创性的决定: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成立合作社,通过入股的方式将每家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整治、统一种植,实现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
为实现这一目标,羊角嘴村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机遇,先后成立了土地股份、种植、农机3个合作社,纳入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构建起“一套班子管理、多条路径突破”的工作格局。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合理划分股份,种植合作社承担种植规划、农资采购、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产品销售等任务,农机合作社则专注于农机采购和机械化作业。“三社”分工明确、紧密协作、一体推进,实现了农业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我们改变以往的分散经营模式,将全村田地流转,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王喜全介绍,羊角嘴村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引进农业开发公司,建成以优质粮油、晚熟柑橘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3000余亩,烘干房1座,全自动大米加工线一条,注册“羊角嘴”大米特色商标,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每年通过对外提供农机服务和农产品加工为集体经济创收10万余元。同时健全完善“村集体+专合社+农户+干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在家农民“人人有活做、人人有钱分”。
村民何继民深有感触:“村上产业发展得好,村集体收入连年攀升。通过成立三个合作社,我们打造了以粮油、柑橘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园区,如今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通过“三社”联动发展,羊角嘴村的面貌焕然一新。2020年至2024年,羊角嘴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从8万余元增长至35万余元。村子先后获得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等诸多称号。
因地制宜全域推广“羊角嘴村模式”
蓬安县委、县政府决定全域推广“羊角嘴村模式”。去年4月,蓬安县在河舒镇小板桥村召开全县全域推广“羊角嘴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现场培训会。会上,羊角嘴村党支部书记王喜全介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党支部领办是根本,统一经营是关键,机械化耕作是保障。最重要的,还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一年多过去了,蓬安县全域推广“羊角嘴村模式”已初见成效。
5月26日,在巨龙镇龙云寺村的麦田里,收割机轰鸣作响。该村党支部书记祝正说:“今年村集体纯收入预计突破20万元。村里还与茅台、五粮液、米老头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小麦销路不愁。”
据了解,该村学习借鉴“羊角嘴村模式”,创新“村支部+集体经济+业主+农户”联动模式,集中流转分散土地1200亩,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耕地不撂荒、集体稳增收、群众得实惠”。
“到2026年,蓬安将培育100个集体经济示范村,力争打造3至5个年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集体经济强村。”蓬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蓬安将多措并举推动“羊角嘴村模式”全域开花,筑牢党建根基,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打造“三力”强劲的基层堡垒,培育敢闯敢试、善带民致富的干部队伍;精准分类施策,立足村情民意,推行“一村一策”,探索契合本地的发展路径;聚焦惠民增收,以群众意愿为导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强化人才培育,激活本土人才活力,推动人才、土地、资源、产业在乡村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蓬安县正以推广“羊角嘴村模式”为抓手,形成了不同组合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推行“党企合作型”,强化党支部引领作用,建立“党支部带领村集体自主生产经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10种合作模式。
——推行“特色产业型”,探索构建“4个1”党建包抓责任体系,深入推动“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睦坝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相如李、文君桃、中坝萝卜等知名品牌15个。
——推行“融合驱动型”,引导各村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园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建立适宜本村的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体系,整合产业业态、要素保障、营销模式,实行上下协同发展,成功创建省、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评定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
固本强基持续增强“造血功能”
初夏时节,正是稻-油(麦)两季轮作的关键时期。连日来,蓬安县组织1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业主抢收油菜(小麦),种植水稻。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蓬安县全域推广“羊角嘴村模式”时,坚持以人才赋能激活乡村“造血功能”,探索成立“1+18”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整合政校企资源,建成36所“田间学校”乡村人才实训基地,开发57门特色课程,累计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人才560余名,“师带徒”孵化乡土实用人才7600余名;依托“智治”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聚焦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领域,着力打造“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本土人才队伍。
在提升人才素质的同时,蓬安县还不断完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入选国家级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后,蓬安县迅速启动项目,遵循“宜大则大、宜梯则梯、能排能灌、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的建设原则,分类抓好田(地)块整治,合理布局渠网路网。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有利作业条件,整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专合社、农机社会服务组织资源,构建“1+5+N”现代农机服务体系,为主要农作物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深入推进全省供销为农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建设,全面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健全线下农产品多元展销网络。
此外,蓬安县在落实机制方面也进行了明确。健全组织引领,实施基层党组织成员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行动,实行村级各种组织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把控力。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修订完善“四议两公开一监督”、项目预审评议等13项基本制度,大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监督体系,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审核、使用等方面,明确询问质询、事前审核等4项权力,按季公开集体经济收支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各项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把集体、业主和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按照村级管理、企业投入、土地租赁、参与劳务等方式,明确收益分配、分红比例,持续稳步壮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