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犍为高效种植新路径:良种+良法+良机
粮食,一头连着百姓的“米袋子”,一头连着国家发展的“根基”。2024年,作为“全国产粮大县”的犍为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建成千亩高产展示片10个、百亩高产攻关方14个,率先在全市实现“吨粮田”;全年粮食播面65.9万亩、产量28.2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数字背后,是犍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循环示范区为目标,大力推进“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从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的生动实践。
“良种”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农户选择优良品种的参考依据是什么呢?
在位于罗城镇七星村5组的57亩试验田里,一场关乎粮食增产的玉米品比试验正如火如荼开展。田间,村民们有的拉线撒石灰规划播种路径,有的熟练地操作着手推式多用播种器缓缓前行,玉米和大豆种子被精准播撒进土壤;另一边,来自乐山市农业农村局、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及犍为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和特聘农技员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确保每个环节科学规范。
“我们共征集了65个玉米品种,其中还包含省农科院选育的8个优质甜糯玉米新品种,通过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并在全县推广使用。”犍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许春梅说,理想的玉米品种不仅需要具备中穗型、紧凑或半紧凑型的植株形态,同时还要有高产、抗逆的特性。
据许春梅介绍,此次玉米品比试验采用的2行大豆和2行玉米间种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他们在过去几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经验基础上探索出的适宜于犍为实际的种植模式,通过合理布局,不仅多收了一季大豆,还提高了全县玉米的单产水平。去年,在这种种植模式下,全县玉米最高亩产达到了863.51公斤,刷新了全市的最高纪录,亩均可为农户增加收益700元。
走进玉屏镇长沙村500亩示范田,村民们正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忙碌而有序地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许春梅说,这里采用的是犍为今年积极探索的“4行玉米+6行大豆”宜机化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该模式更适宜于规模经营主体成片推广种植,通过精准规划作物行数与间距,为后续的收割预留了充足空间,从而实现机械化收割。
为了更好地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犍为在农机适配方面也下足功夫。考虑到当地丘陵地形复杂、田块分散的特点,大型农机作业受限,犍为县农业农村局专家团队针对实际需求,推荐了适配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的播种需求,更适合丘陵地区使用的手推式多用播种器,让以往难以机械化作业的区域也能实现高效播种,而且这种手推式多用播种器小巧轻便、操作简单,即使是上了年纪的村民也能快速上手。
“我们在长沙村总共流转了872亩地,计划在这里打造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从今天开始播种,预计6月10日左右能全部播种完成。”站在田边的业主肖志云说,通过此次合作,不仅能够提高长沙村的农业种植水平与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带动周边村民到这里务工实现增收。
“这种‘小机器+新模式’的组合,不仅破解了丘陵地区大型农机下田难的痛点,还通过灵活的播种设置,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与播种质量。”许春梅说,经过实践,这种播种机每日播种面积可达20亩,播种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模式,种子分布也比较均匀。更重要的是,它与宜机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紧密结合,为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全程作业提供了样板,未来也有望在更多丘陵农田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2025年是犍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第四个年头。今年以来,犍为以科技为引擎,不断创新突破,通过筛选适宜玉米品种与探索丘区宜机复合种植模式,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开辟了全新路径。
“今年全县计划播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万亩,目前全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面积已达2万余亩,力争全县综合单产再提高4公斤,确保实现‘玉米既要增产、还要多收一季豆’的目标。”犍为县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程万林说,下一步,犍为将持续深化农业技术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让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供稿方:犍为县融媒体中心 张俊谭 洪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