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光影 百部川扬|绵阳北川: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青山绿水间,一颗颗蓝莓与一座座羌寨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小蓝莓遇见大市场,当古羌寨焕发新生机,这片羌山涪水间的热土,北川以农文旅融合为路径,让特色产业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小果”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时下,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福田里”蓝莓产业示范园迎来果实成熟季。连片蓝莓树郁郁葱葱,枝头果实颗颗圆润饱满、长势喜人。“再过半个月,蓝莓将全面成熟,届时游客可体验采摘乐趣,部分鲜果还将深加工成果酱、蓝莓汁等产品,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园区负责人介绍道。
2021年,依托北川-柯城东西部协作,北川充分利用永昌、漩坪等乡镇的撂荒地,在福田村建起“福田里”蓝莓产业示范园。产业示范园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在第一产业,3000余亩蓝莓种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先进种植技术与科学管理模式的引入,保证了蓝莓的产量与品质。第二产业方面,建成年产能 2000吨的蓝莓加工生产线,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与经营效益。第三产业中,园区邀请专业团队规划,打造“蓝莓主题果田休闲综合体”“山水田园自然教育营地”“美丽福田创意乡村度假地”三大文旅板块,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蓝莓产业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更是改善村民生活的关键所在。”永昌镇福田村党总支书记邓靖川介绍,园区创新构建了“五金增收”机制: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收取“租金”、在基地务工“挣薪金”、接受委托管护“得酬金”、凭借股权量化“分红金”、参与产业经营“赚现金”,实现了公司发展、群众增收、村集体获益的多赢局面。
数据显示,截至 2024年底,园区累计带动农民就业6500余人次,发放劳务报酬1000余万元。同时,成功激活10余家本地群众及外来经营主体投身乡村旅游发展,带动20多户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小小的蓝莓,在福田村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小村落”干出乡村振兴好样子
山清水秀,云雾缭绕,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这里是“云朵上的村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石椅村坚持依山就势、因势利导,加快实施产业倍增攻坚行动,探索出一条具有新时代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走进石椅村,千亩果园与茶园层层叠叠铺展在山坡上。石椅村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品、集约高效的发展思路,立足苔子茶、枇杷等特色农产品,以农业园区为支撑,提升苔子茶基地400余亩,高山枇杷基地1200余亩,建成省三星级茶叶园区、市五星级枇杷园区。为拓宽销路,石椅村还开发“云上石椅”“好样子”特色品牌,推广苔子茶、腊肉等产品,让深山里的优质特产走向全国市场。
夜幕下的石椅村更显活力,羌族村民与游客共舞萨朗,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文旅招牌。为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石椅村定期举办采茶节、瓦尔俄足节、李子节、羌历年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打造出“进羌寨、住羌居、品羌宴、赏羌舞”等一系列文旅项目,既展现独特民俗风情,又为枇杷、苔子茶等农产品拓宽销路。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47.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237万元,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的融合发展格局。
如今,石椅村已形成集种植、观光、研学、康养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实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稳步提升。石椅村村委会主任陈爱军介绍道:“过去,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随着村里产业的蓬勃发展,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64万元。现在群众的口袋越来越鼓,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今年年底,石椅村还将开通直升机观光项目。届时,游客们可乘坐直升机,从空中俯瞰石椅村的壮丽美景,感受低空经济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带来的独特魅力,为这座“云朵上的山寨”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