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摊”撬动“大民生”:游仙桑林社区以20万元投入激活千万规模“夜市经济”
在绵阳游仙区的烟火深处,一个关于“小投入”与“大民生”的基层治理故事正在上演。桑林社区以20万元启动资金“孵化”的东原夜市,历经三年滚动发展,如今已成为辐射3万居民、年营业额超 1700万元的综合性市场,让失地农民端稳“就业碗”,也让城市烟火气氤氲着基层善治的智慧。
“改变”
需求推动建临时市场
故事始于2021年的一次“文明城市大考”。
当时,东原路占道经营乱象被曝光:近3万常住人口的片区缺乏正规市场,流动商贩“昼卖菜、夜摆摊”,既堵塞交通又污染环境。如何在“创文”要求与民生需求间找到平衡点?桑林社区盯上了一块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
“我们当时测算了下,仅仅是对周边闲置的集体经济建设用地进行回填平整,至少都需要近20万元,而社区一年的办公经费仅有10万余元。”桑林社区两委委员、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黄振回忆道。
如何投入?社区多方考量,最终决定用回迁安置集体资产部分(集体经济门面租金)进行投入,后期摊位租金收益由集体经济账户直管。
说干就干,在监督报道发出1个月后,桑林社区临时市场开工建设。为最大限度节约资金,黄振等社区工作人员多方“化缘”,争取了一批建材赞助。
市场建成后,樊菊花等一批失地农民争相入驻,不仅满足了区域居民的生活需求,也解决了生计。
“升级”
三年三次改造提升
“开始,为确保集体资产安全,我们仅对靠路边的地块进行了改造,总共908平方米,划了10多个摊位。”据黄振介绍,市场建设时“商贩愿不愿意入驻”的担忧,建成后荡然无存,“没抢到摊位而登记排队的商户达40多户!”
持续稳定运营的临时市场,给桑林社区集体经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益。2022年,在商贩的强烈呼声下,二期改造顺利启动。此次改造,集体经济投入20万元,将市场面积拓展至1700平方米,摊位规模一举提升至30余个。
2023年,三期建设启动,市场面积一下翻了近4倍,达到6440平米!本次建设,村集体经济投入资金160余万元,改造提升蔬菜交易区,重新划分并建设小吃区、夜市区、游乐区等,累计提供各类摊位110余个,年收租金100余万元。
2024年8月,社区再次对市场水电管网进行优化提升,对附属停车场进行改造,并成功争取到区住建局项目,在市场建设多功能智慧公厕一座,进一步补齐设施短板。
“东原夜市分阶段将前期收益投入到后续建设,不盲目贪大求全,实现了低成本滚动式发展。”黄振说,据他们初步统计,东原夜市整体年均营业额已突破1700余万元,且未见颓势。
“管理”
倾心服务商户发展
与其他夜市商贩流动性大不同的是,在东原夜市,这里的大部分商贩均是跟着市场一起成长起来的“老人”。
今年30岁的王怡就是其中的典型。2021年,从建筑工人转型的他第一次尝试摆摊创业,从路边2张桌子的小摊位干起,3年里三次跟随市场发展同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到现在占据4个标准摊位(108平米)、拥有14张桌台的东原夜市最大经营主体,日营业额从最早的不足200元,跃升至4000元!成为东原夜市的“人气王”。期间,一些新开夜市为汇聚人气,开出优惠条件邀请他“转移阵地”,均被王怡拒绝。“这里不仅水电价格优惠,管理服务也特别人性化,我们都不愿意走。”
王怡所说的水电价格优惠,得益于社区多方争取的一项政策。作为村改居拆迁安置社区,桑林社区与占地企业开元电站达成协议,对东原夜市商户实施优惠供电政策,有效降低了商户经营成本。
吸引王怡“不愿走”的人性化管理服务,则源于桑林社区的一项创举。
社区成立了市场管理办公室,由常职干部兼任办公室主任,整合联防队员、公益性岗位力量,投入秩序维护、保洁清运等市场管理工作,显著降低市场管理成本的同时,发挥基层工作人员社会治理优势,将管理服务工作做到商户心坎上。
王怡的摊位生意天天爆满,却被“故意”安排在夜市区后半部分。此举便源于桑林夜市的“流量扶持计划”,亦是倾心服务商户的有力例证。
“我们对客源稳定、人流量大的摊位均安排在靠后位置,将流量引向生意一般的摊位,尽量让大家都能发展得好。”黄振介绍,在摊位租金方面,社区按每单位(28平方米)750元/月标准执行,是周边夜市平均租金的62%,且按月收取、无需缴纳押金。
像王怡这样扎根东原夜市的老商户还有很多。靠着售卖冰粉、凉面等小吃,樊菊花和丈夫用一辆三轮车撑起全家生计,挣钱供儿子读完大学、研究生。在儿子顺利就业后,樊菊花仍旧不放弃这一“事业”。“这里摆摊收入稳定,管理有人情味,不用‘打游击’,我非常喜欢这。”樊菊花的感受,亦是大多数商户的共同心声。
目前,最早入驻东原夜市的十余家“老商户”一个都没有流失,且还有大量商户排队等待进驻。下一步,桑林社区将在继续做好市场管理、商户服务的同时,规划后续升级改造工作,努力将东原夜市建成满足居民需求、提供就业岗位、促进集体增收的综合性平台。(供稿方:游仙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