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京东方医院微创技术破局晚期肿瘤治疗 成功完成四川省第二例胆道碘粒子支架自主植入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都京东方医院微创技术破局晚期肿瘤治疗 成功完成四川省第二例胆道碘粒子支架自主植入术

2025-05-26 10:37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5月23日,38岁的肿瘤患者张力(化名)从成都京东方医院康复出院。一周前,他在该院接受了高难度的“胆道碘粒子支架植入术”,如今全身黄染消退、腹痛消失,已能正常进食。这场由宋锦文主任医师团队完成的微创手术,不仅是该院首例此类手术,更是四川省自主开展的第二例,为晚期胆道肿瘤患者带来了微创治疗的新希望。

晚期肿瘤引发梗阻性黄疸:全身皮肤黄染瘙痒、精神萎靡

张力的病情十分凶险:他因胆道恶性肿瘤并肝内多发转移,胆总管被3厘米大小的肿瘤完全堵塞,胆汁无法排出,淤积在肝脏里。

“皮肤黄得像橘子伴瘙痒难耐,眼白也发黄,连尿液都呈浓茶色。”张力述说,剧烈的腹痛让他夜夜无法入睡,每天需要注射多次止痛药才能勉强缓解。化验检查显示,他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超标10余倍,肝功能严重受损,还伴有低蛋白血症,身体状况已无法耐受传统外科手术。

“传统手术需切开20多厘米刀口,切除部分肝脏和胆道,创伤大、出血风险高,而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和营养状况差,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宋锦文主任指出,即便采用普通支架引流,肿瘤继续生长仍会导致胆道再次堵塞,平均通畅时间仅3至6个月。如何同时解决“胆道疏通”与“肿瘤控制”,成为治疗的两大关键难题。

微创“组合拳”:一次手术解决两大难题

术前,普通外科团队先通过精心调理改善患者电解质紊乱和营养状况。随后,在多学科会诊中,陈涛主任医师联合介入科宋锦文主任、肿瘤科制定方案:采用“碘粒子支架+金属支撑支架”双支架技术。5月16日,宋锦文团队为张力实施了微创介入手术。手术中,医生通过上腹部一个仅2毫米的穿刺点,将两根特殊的支架依次送入堵塞的胆管:第一根支架上装载着20颗带有放射性的碘125微型粒子,就像“小炸弹”一样持续释放射线,精准杀灭肿瘤细胞;第二根支架则是金属支撑支架,像“管道”一样撑开狭窄的胆管,确保胆汁顺畅流动。整个手术耗时80分钟,几乎没有出血,术后伤口仅需创可贴覆盖。

“这种‘双支架’技术就像给胆管装了‘双重保险’,既能马上打通堵塞的胆道,又能持续内放疗控制肿瘤,避免再次堵塞。”宋锦文主任介绍,相比传统手术,微创手术的优势显而易见:不用开刀,创伤极小,术后第二天患者就能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从传统手术的半月缩短到3-5天,而且胆道通畅时间能延长到1年以上,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术后全方位护理:从饮食到辐射管理的贴心守护

术后,普通外科医护团队为张力制定了细致的护理方案:核医学科医生每天用专业设备监测放射性碘粒子的安全剂量,确保对患者和家属无伤害;营养科定制了低脂高蛋白饮食,从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帮助肝脏修复;护士们每天记录黄疸消退情况和疼痛缓解程度,还特别准备了铅制防护用品,让家属可以安心探视。

“术后第三天,他就能喝小米粥了,疼痛也基本消失了。”护士长苟群尧介绍说,经过精心治疗护理,张力的胆红素水平迅速下降,肝功能明显改善。出院时,他感慨万千:“没想到不用开刀也能治好病,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修养啦。”

技术突破:西南地区肿瘤微创治疗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胆道碘粒子支架植入术”属于四级微创介入手术,技术难度极高,目前全国仅有少数医院能独立开展。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成都京东方医院在肿瘤微创治疗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也为西南地区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这种技术通过精准放疗和物理支撑的结合,实现了‘疏通+抑瘤’的双重效果,特别适合晚期肿瘤患者。”宋锦文主任表示,团队术前通过多学科会诊制定了详细方案,术中借助实时影像精准定位,术后通过多团队协作保障恢复,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微创医学的精准以及医护的人文关怀。

如今,张力带着新生的希望出院了,而这家医院的介入科团队仍在继续探索,用微创技术为更多肿瘤患者打开生命的通道。对于晚期肿瘤治疗来说,这样的创新技术不仅是医学的进步突破,更是患者重燃希望的曙光。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