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烟区:产业融合绘就乡村振兴多元图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宜宾烟区:产业融合绘就乡村振兴多元图景

2025-05-26 10:4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随着粮烟融合战略深入推进,宜宾市局(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2024年,全市959户烟农种植烟叶5.1万亩,烟农售烟收入1.76亿元,户均售烟收入18.37万元、全省最高;

构建“烟-粮、烟-油、烟-菜”等7种耕作制度,完成粮烟融合种植3.81万亩,烟田复种指数1.75,助力粮油增产3.4万吨,多元产业带动增收3337万余元。

农田“四季不闲”,烤烟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模式,在宜宾烟区运用得越来越广。作为四川省重要的烟叶产区,宜宾烟草始终在重农抓粮大格局下,紧扣“粮烟融合”主线,以烤烟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产业升级、就业扩容与农民增收,用“一片叶”的力量,书写着“以烟稳粮、以烟兴村、以烟富民”的生动实践。

链动三产

宜宾烤烟产业的突围之路,始于对粮烟融合战略的深刻理解。在屏山县新市镇平宁村,村支书罗云锋站在烟田旁,指向远处的蓄水池介绍:“去年政府和烟草公司帮我们新修了18口水窖,改造了8个积水坑,铺设了万米管网,不仅解决了全村生活用水,还能兼顾烤烟蔬菜灌溉。”2023年以来,平宁村每年轮作菱角菜300余亩,亩均增收1000余元。

屏山烟区打造“烟+N”融合产业

“以前只种烟,冬春闲田荒着可惜,现在收完烟种蔬菜、种油菜,地里不歇气,收入有保障。”54岁的烟农何学炳蹲在田埂边,眼里满是期待。

近年来,全市烟草行业以“稳烟田”为导向,推行烟+水稻、烟+玉米轮作,烟+油菜、烟+蔬菜复种连作,烟+大豆、烟+红薯复种套作,烟+小麦复种间作等高效种植模式,既实现了土地用养结合,也逐步形成了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在筠连县高坪乡英雄村,宜宾烟草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李莎协助村“两委”班子推动的“粮烟蔬轮作”模式成效显著:2024年全村收购烤烟 3066担,户均收入22万元,配套种植的萝卜、青菜等蔬菜带动20户村民每亩增收1500元。“烟叶是产业融合的‘粘合剂’,它串起了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乡村发展。”李莎的话道出了产业融合的深层逻辑。

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更体现在三产联动上。在兴文县仙峰苗族乡群鱼村,海拔1300米的山坳里,烤烟与方竹、肉牛、乡村旅游正上演着“四季生金”的生动实践。依托烤烟产业的生态优势,村集体打造“苗王谷”“方竹迷宫”等6处乡村旅游景点,54家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坪山烤烟合作社与云耀肉牛专合社共建牛粪菌剂有机肥生产厂,常年肉牛存栏350头,每年产生的牛粪,能产出2000吨有机肥,让兴文县和屏山县的烟田“吃”上“绿色营养餐”,不仅改良了土壤,更实现了“废弃物利用、有机肥生产、烟田增肥”的生态循环。

牛粪有机肥

在宜宾烟区“种粮保安全、种烟稳收益、多元促增收”联农带农联结机制催化下,“一片叶”正从“经济作物”升级为“乡村振兴引擎”。

“粮烟融合不是简单的‘烟+N’,而是要构建‘政策双优、技术双优、载体双优’的产业生态。”宜宾市局(公司)主要负责人在今年全市烟叶工作会上强调。2025年,宜宾烟区计划轮作种植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6.2万亩以上,复合种植大豆、红薯、油菜、蔬菜等经济作物4万亩以上,烟田复种指数突破1.8。

模式破局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烟区一度面临“移栽靠抢、采烤靠凑”的困境。针对用工难题,兴文县局(分公司)探索的“100+12”共享用工模式成为破题关键。

“以前农忙时抢人,一天工价涨到150元还找不到人,现在合作社一个电话,产业工人三五结对带着工具就到田头。”兴文县仙峰烟点点长李展鹏指着正在追肥提苗的工人队伍,语气里满是轻松。他口中的“工人队伍”,正是兴文县探索的“100+12”共享用工模式——每100亩烤烟配套12名职业化产业工人,由合作社统筹调度,实现“跨村用工、技术共享、收入稳定”,2024年带动全县近500名产业工人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现在我们两口子都是烤烟的常工,一年跟着烟田转,能收入3万多,比我自己种地强!”51岁的产业工人王文超一边熟练地给烟株浇肥,一边说着。

共享用工不仅稳定了就业,更推动了农民“半职业化”转型。屏山县平宁村脱贫户罗红正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作为专业机耕手,每年耕地、运输烟叶可增收 4万余元,加上8亩土地流转收入3200元,彻底告别了“因学致贫”的日子。“烤烟不仅让我脱了贫,还供三个孩子上了大学!”罗红摸着旋耕机的方向盘感慨。

王家镇烟农邓宽涛今年的83亩烟田因冰雹受灾,在技术员指导下通过“防病、促根、控肥”技术迅速恢复。“线下一对一指导,搭配‘云上课堂’,专业化服务贯穿育苗、移栽、采烤全链条,烟农只需专注田间管理。”王家烟点点长杨建伟介绍,珙县烟区目前共有3个烟苗育苗工场,120座集中烤房,全镇30户烟农通过合作社统一育苗、统一移栽、集中烘烤,烟叶品质逐年提升,户均收入也年年攀升。这种“合作社+烟农”的组织模式,不仅稳定了生产标准,更创造了400余个就业岗位,让农户实现就近务工。

育苗工人在育苗工场内发放烟苗

“我们要让农民从‘季节性零工’变成‘产业工人’,既守住‘家门口的饭碗’,又提升‘靠技术吃饭’的能力。”宜宾市局(公司)烟叶中心主任殷杰介绍道。

共富生根

烤烟产业的长远价值,更在于其对乡村振兴的滴灌式赋能。筠连县高坪乡英雄村的黄爱,是烟农口中的“技术大拿”,他不仅自己干得好,还传帮带出不少职业烟农。“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标准!”他翻开《烤烟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烟草公司的技术员定期来上课,连施肥都细化到每亩用多少有机肥。现在种烟不是‘体力活’,而是‘技术活’‘脑力活’。”技术的迭代,让黄爱从“种烟”升级为“种精品烟”,他的烟田成了村里的“示范田”,常有人来“取经”。

片片金叶串起了乡村振兴的产业链、就业链、增收链,让“共富”从愿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今年4月,屏山县发布的“政策大礼包”,成了烟农的“定心丸”:土壤保育每亩补20元,烤烟保险由烟草公司和政府按6:4承担,还给予烟用物资、专业服务补贴,种烟成了“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香饽饽”。

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让康吉根这样的“扩种户”敢大胆投入,看着一垄垄覆膜整齐的烟地,这个才种两年烟的新晋烟农脸上笑出了褶子:“2024年我种了34亩烟,加上补贴,收入13.5万,今年扩种到80亩,目标是20万!这可比我以前跑货车有盼头多了!”

43岁的康吉根曾是万千外出打工潮中的一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大雁归巢”,选择了种烟这一李家坝村的传统优势产业,成为一名“新农人”。他的账本里,是宜宾烟农“成长型”增收的缩影,烟农们不再是“靠天吃饭”的种植户,而是逐步成长为“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的新型职业烟农。

近年来,宜宾系统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和美乡村规划建设,打造15条粮烟融合产业带、6个国家局烟区产业综合体,全力稳定烟叶生产用工规模,带动烟区6000余人就业增收。

产业兴,村民富。宜宾烤烟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激活了乡村人气,粮烟协同、产业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正带动更多人投身乡村建设,在乡村全面振兴路上逐梦前行。

供稿方:宜宾市南溪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权自然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