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命、可取出——泸州市中医医院成功为88岁高龄患者植入心脏无导线起搏器
近日,泸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成功为一名88岁高龄患者植入新型主动固定螺旋无导线起搏器。这次“长寿命、可取出的心脏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再次站在了心脏疾病治疗的前沿,实现了市级医院在无导线治疗领域的升级再突破。
技术革新,88岁大爷心脏获微创治疗
88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刘大爷,心累、头晕多年,近期症状明显加重,动态心电图提示多次心室停搏,最长心脏停跳3.5s,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随时可能有心脏停搏的风险。经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朱彬、主治医师何成林等的全面评估,刘大爷需植入心脏起搏器。
考虑到患者既往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分多次植入了8根冠状动脉支架,因此,抗栓治疗非常重要,术前暂不宜停用抗栓药物,故患者出血风险较大;加上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多年,血糖血压均控制欠佳,如果植入传统起搏器,术后感染风险高,加之患者高龄(实际年龄比患者本身身份证更大),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最终选择植入长寿命、可取出的新型主动固定螺旋无导线起搏器。
新型主动固定螺旋无导线起搏器示意图
精准施治,“微型电脑”助力大爷重获新生
无导线起搏器,被誉为“心脏里的微型电脑”,以其革命性的设计彻底改变了传统起搏器的植入方式。该起搏器体积小巧,无需皮下植入囊袋和导线,直接通过导管技术植入心腔内部,实现了真正的微创治疗,尤其适合老年人以及植入传统起搏器后产生并发症或具有感染高风险的病人。这一技术的引入,不仅极大地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还显著降低了感染风险,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
刘大爷的手术在朱彬带领下实施,在局麻下进行。通过股静脉将约二分之一7号电池大小的无导线起搏器送入他的右心室,再利用独有的螺旋锚定装置牢牢地将其固定于心肌。术中、术后参数测试均良好,如今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心脏逐渐恢复“活力”,未再出现过头晕症状,术后随访提示预估寿命20-30年。
手术中
起搏器释放后影像
术后程控情况
无线心动,告别线制让患者自由心生
据朱彬介绍,新型主动固定螺旋无导线起搏器技术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是小身体,大能量。新型主动固定螺旋无导线起搏器体积仅为传统起搏器的1/10,重量约2.4克,但具有超长的续航能力,超50%的患者术后随访提示预估寿命超20年。
二是创伤小,并发症少。无导线起搏器无需制作囊袋及放置导线,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实现肩关节活动自由,且避免囊袋突出的外观异常。
三是兼容磁共振,未来可升级。它安全兼容1.5/3.0T磁共振,且未来若有需要,还可与心房无导线起搏器建立通讯,升级为双腔,为患者提供了更加舒适和人性化的治疗选择。
新型主动固定螺旋无导线起搏器(右)与传统起搏器(左)对照图
新型主动固定螺旋无导线起搏器术的圆满成功,为更多的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标志着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再次迈上了新台阶,医院也将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实现健康泸州、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大的力量!
盘点: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
国家级胸痛中心
国家级心衰中心
四川省重点中医专科
川南地区首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川南地区首例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植入术
川南地区首例冠脉内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术(FFR)
川南地区首例左束支区域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泸州地区首例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术(IVUS)
泸州地区首例冠状动脉内膜旋磨术
朱彬 |副主任医师
泸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国家卫健委全国心血管疾病诊疗培训班毕业,获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手术医师资质,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医院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心律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心力衰竭专委会常委、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先后多次在国内多家大型心脏中心研修,2019年度赴德国Klinikum Stadt Soest医院心内科研修。
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及介入手术治疗,率先在本地区开展多项新技术,能高效组织开展心血管系统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主要研究方向: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的药物和介入手术治疗。
何成林|内科主治医师
四川省心血管病专委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促会心律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中医促进会心病专委会委员。
先后于四川省中医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多次参加国内心血管专业培训,是川南市属医院率先独立开展室上速、房颤、房扑及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者。
供稿方:泸州市中医医院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