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林草三产融合:绿富同兴的高原实践
在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的褶皱间,甘孜州用696.18万公顷林地,草原植被盖度85%以上勾勒出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当“两山论”的时代强音掠过康巴大地,一场以林草资源为画笔、三产融合为调色盘的绿色经济跃迁正在上演——从巴塘核桃的“单株突围”到全域产业的“集群起舞”,从生态本底的“价值觉醒”到制度创新的“动能释放”,甘孜正将高原林草的“生态颜值”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价值”,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奏响“绿富同兴”的交响曲。
巴塘样本:一颗核桃的价值三级跳
五月的巴塘县夏邛镇,海拔2500米的核桃林在阳光下泛起油绿波光。果农扎西握着剪刀穿梭林间,目光掠过枝头初绽的幼果:“过去这里光长石头不长粮,现在部分地方每亩核桃能挣1000元。”时针回拨至2017年,这片年流失表土3毫米的荒坡上,时任县林草局总工程师肖庆喜立下“生态经济双赢”的军令状——通过“高接换种”技术革命,本地核桃树嫁接“盐源早”等良种,挂果期从8年压缩至3年,亩产从10公斤跃升至50公斤。经过3年时间,7.68万亩核桃林如绿色盾牌让“不毛之地”重现生机,也叩开了产业振兴的大门。
当甘孜州三产融合的号角响起,巴塘核桃开启“产业升级三部曲”:在苏哇龙乡推行“林长制+科技特派员”模式,6000亩低效林改造后亩产效益再增40%;在党巴乡打造“核桃工坊+藏文化体验”综合体,游客可参与古法榨油、制作青稞核桃饼,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000人次。2025年数据显示,巴塘核桃现代园区年产值达800万元以上,其中文旅体验收入占比达25%,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
就这样,曾经的生态脆弱区,如今已形成“种植基地化、加工标准化、文旅品牌化”的产业闭环。核桃果通过冷链直供成都商超,核桃油搭乘“圣洁甘孜”区域品牌进京入沪,生态旅游带动周边3个村落户均年增收8000元。肖庆喜感慨:“荒坡长出‘摇钱树’,水土保持林变成咱们的‘立体银行’了!”
全域画卷:林草产业的集群式生长
巴塘核桃的蜕变,只是甘孜州林草产业版图的一角。在8119.35万亩的广袤森林上,各县正以“一县一品”勾勒特色产业图谱。
在炉霍县现代林业产业园,已有百年历史的俄色树焕发新生机。通过“企业+科研院所+农户”模式,当地开发出俄色茶、果酒、中药饮片以及相关提取物等10余款高附加值产品,配套建设冷链仓储中心与溯源大数据平台。园区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股份联结、租赁联结、订单联结和劳务联结等方式,帮助2000余名农牧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人均增收3500元左右。
乡城县青德镇的苹果藏猪循环产业园里,2.5万亩矮化密植苹果林间,成群藏香猪悠闲觅食。“林上种植、林下养殖”的有机结合,形成“一果一猪”的绿色生态闭环,吸引了3家有机企业入驻,培育5个认证产品,走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径。
理塘县则依托百万亩高原野花资源,构建“智慧蜂业”全产业链。通过安装智能蜂箱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及蜂蜜成熟度,配合物联网溯源系统,实现蜂蜜生产全流程透明化管理,年产量达8000余斤。与交通银行合作建设的可视化生产基地,让消费者通过手机就能“云认养”蜂群,这种产销直连模式大获市场青睐,直接经济价值达到80余万元。
截至2024年,全州已建成8个现代林业园区、72.81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林草产业总产值达58亿元,其中林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达28%,真正实现了“青山叠翠处,百姓富路宽”。
制度引擎:破解三产融合的“高原密码”
众所周知,三产融合需要跨部门、多领域协作,更需要破解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市场开拓、资金投入等诸多难题。如何维持林草产业强劲发展势头?甘孜州给出了明确答案: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为林草产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4年7月,甘孜州政府印发了《一二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林草产业全链条得到政策加持。
在产业实践层面,甘孜州依托高原林业资源构建“林药+林菌+林禽”复合经营体系,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同时,联合科研机构突破牦牛、松茸等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配套智能装备实现生产数字化管理,打造“数字松茸”示范项目。通过延伸“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推动特色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化,真正让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经营主体的有力支撑。甘孜州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支持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经营。同时,鼓励返乡人才参与林产品加工、林旅融合等新业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集群,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有了优质的产品和强大的经营主体,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也至关重要。甘孜州以“圣洁甘孜”区域品牌为核心,构建地理标志与企业品牌协同体系。通过“两品一标”认证及全国展会提升市场认知,借力电商平台+对口帮扶打通多元销售渠道,让甘孜州的林草特色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此外,为保障产业发展的根基稳固,甘孜州整合涉农资金、优先保障林草用地,创新“前店后厂”示范园区模式。建立信用监管体系严打假冒伪劣,重点建设林菌种植、林下养殖等三产融合示范点,形成生态经济引领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2025年,甘孜州林草局聚力推动森林“粮库”建设,锚定“61亿元产值目标”,开启新一轮攻坚:在一产领域,巩固提升72.81万亩经济林基地,规范采集林菌、林药240万亩;在二产领域,培育雪域俄色、九龙县乃渠镇双羊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发森林饮料、林下野菜罐头等森林产品;在三产领域,依托自然公园、森林康养基地等,积极开发森林草原康养产品,建设让生态资源成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旅IP。
“我们既要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更要激发潜力,让林草资源优势成为实实在在的绿色财富。”州林草局负责人的话语中,透露着高原儿女的绿色雄心。当三产融合的春风吹过雪山草甸,甘孜正以林草为墨、创新为笔,在康巴大地写“绿富同兴”的林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