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光影 百部川扬|德阳中江:非遗挂面牵起大产业 人民渠水引来大“流量”
德阳市中江县是人口大县、资源富县、文旅美县。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488.5亿元、增长7%,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运行监测中排名第7位。近年来,先后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等荣誉。
5月22日,2025年“时代光影百部川扬”进基层、进企业、进高校宣传活动走进德阳中江县,在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感受中江县基层的奋斗故事,见证中江百姓的幸福生活。
一根挂面牵起一条千万产业链
距城区约3公里处,一幅“产业兴、生活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挂面村头景色
觉慧村,又名挂面村,以传承千年的中江手工空心挂面技艺闻名,全村现有中江手工挂面生产户80余户,挂面企业5家,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产区。近些年,中江为切实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通过招商引资,与国内一流高校和团队合作,成功将挂面村打造为乡村振兴样板区、城乡融合示范点。
记者了解到,挂面村农文旅项目以1平方公里为核心,辐射5平方公里,包含10大工程、14个子项目。目前主要建成6.8公里骨干道路、游客中心、田园景观、五星级标准温泉酒店、220米御面商业街等项目。
挂面村俯拍景色
“村内居民由老村41户,新村416户组成,以中江手工空心挂面产业为主,挂面年产量200万斤,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中江县挂面村融合发展示范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刘洋介绍,村内通过建立“村党支部+国企+民企+农民”的“四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了“5518”挂面产业龙头品牌,同时,在核心区统一业态布局、统一收银系统、统一运营管理、统一品牌打造,形成具有“挂面村”特色的运营管理模式,有效实现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利益。
放大镜下的中江挂面
2024年,挂面村共计接待游客55万余人,其中不少是来过多次的“回头客”。据了解,每到秋冬做挂面的最佳时节,这里家家户户门前院内都会挂满银丝般的面条,走进村里到处是挂面清香,丰收美景。“我们这里春赏油菜,夏赏油葵,欢迎大家随时来挂面村赏景,嗦面!”刘洋说。
一条人民渠滋养出一座网红音乐谷
20世纪50年代,中江旱地多,水地少,旱灾频发,中江人民常年受自然灾害困扰,迫切需要水利工程滋养土地,改善民生。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无数中江儿女以肩挑手扛的辛勤劳动,在境内建成了长达上百公里的人民渠主干渠及101座渡槽工程。岷江之水自此奔涌而下,润泽中江大地,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持续的风调雨顺。
人民渠下草木茂盛
几十年后,面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中江县要如何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发展出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产业呢?依托人民渠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沿途的自然资源,凯州新城中央音乐山谷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位于凯州新城,地处成德1小时经济圈核心区,占地1200亩。是当地通过结合当地生态基底与历史文脉,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已成为凯州新城核心启动区的文旅引擎。项目规划采取创新采用“明星建筑师 +流量建筑 +复合业态”开发模式,集结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团队,构建“一湖八景”空间格局,涵盖文旅商业、艺术空间、文化地标、休闲配套等业态。凯州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孙尧介绍,“通过高水准规划和高质量落地运营,音乐谷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体验,还吸引了众多品牌商业、文化企业入驻,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人民渠水一角
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川A大军”蜂拥而至,在凯州新城波光粼粼的人民渠两岸,游客的谈笑声和悠扬的音乐在山谷交织。“中央音乐山谷在2024年的10月正式对外亮相,截至目前整个商业板块已经带来了近800万的营收,为周边乡镇及老百姓创造了300多个就业岗位。”孙尧表示。
据悉,音乐谷作为德阳凯州新城的文旅新名片,凭借独特的山谷地貌、四季不间断的主题活动,已迅速跻身西南地区必打卡的文旅目的地。开放至今成功举办多届“去山谷”IP文化活动,累计吸引超70万人次打卡,新媒体曝光量超1.5亿人次,长期稳居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高德地图德阳市热门景点排行榜前3。
“人民渠水向北流,流来欢乐冲走愁。从今播下幸福种,贫穷永远不回头。”几十年前,在人民渠两岸的人们这样唱,如今,在中江县域南部,人民渠流经的山谷中响起了新时代的乐声。“我们还计划在2026年开放音乐谷内的人民渠渡槽博物馆,想在老一辈修渠人还在世的时候,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流传下去。”孙尧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