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劲吹文明风——四川兴文县移风易俗​工作纪实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苗乡劲吹文明风——四川兴文县移风易俗​工作纪实

2025-05-22 13:19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初夏的苗乡大地,一场静悄悄的文化变革正在发生。在兴文县麒麟苗族乡德应村,陈竹香老人头戴生日皇冠,在邻里清亮的祝福歌声中,接过志愿者递来的长寿面。这场没有礼金、不摆宴席的集体生日会,正是该县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写照。自2025年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兴文县通过“四轮驱动”破解大操大办顽疾,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余不办”的新风尚在苗汉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制度创新:村民自治焕发新活力

“过去随礼像雪片,现在红包有红线。”在共乐镇冷水垭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被编成顺口溜广为传诵。兴文县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组织全县178个村(社区)因地制宜修订村规民约,通过红白理事会建立婚丧事宜操办流程、礼金上限等具体规范。更关键的是,这些制度源于群众院坝会上的热烈讨论,礼金标准、宴席规模等“硬杠杠”都是村民举手表决的结果。这种“群众定规矩、大家守公约”的模式,让移风易俗从政府倡导变成了群众自觉。

多元共治:三级联动织密劝导网

在莲花镇龙凤村的一户人家中,村书记耐心地劝导:“一场传统婚宴需花费8万元,而新式婚礼仅需2万元”。这样的“经济账”让许多准备大操大办的村民改变了主意。兴文县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组建190支文明劝导队,整合人大代表、乡贤能人等社会力量,形成完善的劝导网络。县融媒体中心开设的“移风易俗”专栏,展示移风易俗先进事例,推动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格局。

文化浸润:艺术创新唱响主旋律

“三句半里说新风,红白喜事不跟风,省下钱财干实事,光荣!”在大河苗族乡的集市上,带着流动音响的文明宣传队引来群众驻足。兴文县推出“文艺+治理”模式,各乡镇创作移风易俗主题文艺作品200余件,苗族说唱、方言快板等艺术形式轮番登场。九丝城镇红色话剧团编排的《大操大办累乡邻,勤俭才是传家经》,将红色文化与移风易俗巧妙融合,引发群众共鸣。

暖心服务:疏堵结合提升幸福感

在堵住陋习的同时,兴文县更注重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今年5月20日,20多对新人参加“相约520·兴结良缘”婚恋主题活动,在苗族银饰叮当声中许下文明婚约。麒麟苗族乡推出的“麒老融融”高龄老人集体生日项目,把传统寿宴转化为公益聚会,老寿星分享人生故事,亲友四邻和镇村志愿者送上祝福,形成了“孝老不拼排场,敬老重在用心”的新风尚。

数据显示,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县累计劝止违规操办148场次,引导简办婚丧事宜547场次,群众人情支出明显下降。“现在办酒不再比排场,而是比文明,今年前3个月我身边亲友预定好的7场“无事酒”全部取消,给我节约了一两千份子钱,后面没人再预定了,省下多少钱也就没法估计了。”德应村党支部书记艾泽培感慨道。行走在今天的兴文城乡,文化广场取代了流水席,文明积分兑换超市里人头攒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最热闹的场所。这场移风易俗的深刻变革,不仅卸下了群众的人情负担,更重塑着苗乡大地的精神气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